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资产证券化四大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6日 15:11 《财经时报》

  扈企平

  资产证券化对于中国国有银行有四方面的明显益处——缓解银行在储蓄市场上的吸储压力;商业银行可以更积极大胆地开发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商业银行从“存贷利差型银行”向“发放收费型银行”的转换;商业银行得以降低其利息成本,从而在金融服务方面更具竞争力。

  但这些好处并没有调动起中国的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足够积极性。

  个中原因,主要是中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储蓄充足、投资产品缺乏、利率低廉的特点。面对过于充裕的流动性,国有大型银行缺乏动力在日常经营中开展资产证券化。

  此外,中国的银行一贯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张,他们发放贷款为的是实现资产扩张,而不是出售。

  现在甚至出现了一种极端错误的看法:资产证券化仅仅是对那些质量不大好的贷款进行证券化。这种看法一旦成为银行体系的主流观点,必然会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大利

  资产证券化在教科书中的名字是结构化融资,指的是一种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出售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来筹集资金的机制。这也是为什么结构化融资常常被通俗地称作“资产证券化”的原因。

  资产证券化的第一个优点是,可以减少银行的吸储压力。当证券化资产是新近发放的消费贷款时,为发放贷款筹集资金和出售贷款实际在同时进行。这一过程中仅有短期的资金需求,因此,证券化不需要长期资金,银行也无需再为吸收存款进行激烈竞争。

  第二个优点在于为银行发放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创造了环境。目前,银行不愿发放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的原因很简单——这种贷款的融资来源是短期的储蓄存款。

  为避免资金不匹配问题(借短贷长),防止

存款利率较贷款利率变动更为频繁的情况出现,抵押贷款利率不得不跟随存款利率进行浮动。如果银行通过结构化融资为住房抵押贷款筹集资金,就不会面临这种期限匹配的限制。

  一旦银行不再依靠吸收存款来发放贷款,他们就能从“存贷利差型银行”转换成“发放收费型银行”。这是资产证券化的第三个好处。

  资产证券化的最大好处还在于能为中国经济创造“三赢”局面。

  购房者可以获得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其长期总成本比浮动利率贷款更低;对于最终投资者,特别是寻求长期固定利率资产以匹配负债的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是绝佳的投资产品;银行则不再依赖利差收入,而是通过多次发放贷款获得发放费收入。

  此外,银行通过发放并出售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将不再承担资产负债的利率错配风险。

  四条妙计

  要想推动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迅速发展,首先要进行强有力的教育培训。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来说,资产证券化仍属于相对较新的概念。银行可能知道资产证券化的一般概念,但未必充分意识到它带来的诸多好处。更重要的是,银行还未真正认识到转换经营模式、弱化银行业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有多么重要。

  投资者的迫切需求将是促进资产证券化的另一个动力。目前,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是结构化融资最大的受益群体,他们应表明,长期固定利率资产是符合其需求的理想投资产品,并明确表示将积极竞购银行新发放的住房抵押债务。有投资者的强力支持,银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时会更有把握。

  中国的房地产参与者应当积极推动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因为此类贷款对房地产行业的稳健发展非常有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健康的房地产行业一向有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结构化融资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积极明确的政策法规能够极大的促进该行业的稳健发展。

  政府的政策法规在三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产出售的会计处理、资产转移的税收问题以及在抵押贷款发放和证券化过程中征收的各种费用。这就是说,在制定政策时应树立“出表、免税、少收费”的理念。

  如果银行发放贷款的目的是为了出售(新发放贷款证券化),这些贷款应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移除,这一点非常关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