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周业安:培育新一代农村劳动力资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 18:20 《财经时报》

  周业安

  围绕新农村建设,着手改善农民工在当地的就业环境,尤其是需要大量投资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做到年轻的农民工平时有书念,有本事学,其后代有学上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现在过大的城乡差距问题。按照目前的设想,通过政
府的相关政策出台、财政支持以及给农民减负,农民的预期收入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激励不足问题得到缓解和解决。但是,如果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相应的外出长期务工的动力就会减弱,即在农业领域预期收入递增的前提下,农民可能会用短期外出务工替代长期外出务工。

  民营企业竞争力受影响

  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农村存在大量的家族企业和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和当地的工业发展和小城镇兴起是一致的。但对大多数欠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可以想像,如果这些农民工回流到家乡,那么就会导致普遍的民工荒,更严重的是,短期外出对长期外出的替代,根本就无法积累人力资本,会阻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我们没有注意到,现代社会市场化和工业化已经把传统农业边缘化,竞争机制也同样发生在行业之间。如果一个行业利润率越来越薄(这和非经济因素无关),那么这个行业中的资源总是会转到高盈利行业当中。

  对农业而言,传统的低端产品、小规模生产方式,不可能创造出高的附加值,无论你如何优惠,都不可能把农民完全留住。除非新农村建设是以农业产业化为中心,把农民就地变成产业工人。

  但农业产业化本身是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变,这就内在地伴随着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无论朝哪个方向迈进,多余的劳动力总是像一面不倒的墙,堵在那儿。

  因此,可以预见,新农村建设可能会导致短期内农民工短期外出对长期外出的替代,从而影响到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从长期看,农民工的外出则是不可逆的。做出这种判断有以下三点理由:其一,城市有良好的软硬件,在同等收入甚至较差收入的情况下,这种生活环境的正外部性仍然会改进进城农民工(特别是年轻人)的福利;其二,城市的未来更具不确定性,对年轻人是一个挑战,相应的就是一个吸引力;其三,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未必是帕累托改进。在这三个方面的影响下,特定的年轻农民群体就会形成一个回流刚性。

  我相信民营企业主比政府更清楚农民工的这种偏好,在工资和工作条件谈判的过程中,回流刚性就会成为农民工的劣势,相对他们来说,民营企业在劳动市场上就具备了一定的垄断力,从而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租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随着年轻的农民工逐步成长为熟练工,并形成某种松散的群体的时候,会选择用脚投票。福建、广东等地持续出现民工荒,就是最好的注解。

  打造高素质农村劳动力

  新农村建设做得越好,民营企业就会越感到劳动力紧缺。为了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普遍性的民工荒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首先从政府到企业都应该改变观念,把农民当作未来

中国经济增长持续的支柱。仔细想想,如果一味强调科技救国,同时又让占多数人口的农民扎根农村,那么庞大的高素质的技术队伍从何而来?得不到充分工业化训练的农村年轻一代的劳动力资源又如何得到高效率的使用?

  其次,经济发达地区应该和欠发达地区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行政板块运作。这种协调就在于,围绕新农村建设,经济发达地区着手改善农民工在当地的就业环境,尤其是需要大量投资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做到年轻的农民工平时有书念,有本事学,其后代有学上。同时一定程度上负担当地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通过就业环境的建设,不仅能够把这些农民工变成地地道道的城里人,而且还积累了一大批良好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并迅速提高当地的社会资本水平。

  再次,当地的民营企业应该采取某种程度的效率工资政策,用相对高的工资换取农民工的忠诚。这是一种互惠。诺奖得主阿克洛夫称之为“礼物交换”。农民自古都是最诚实的群体,你给他5分的好,他会回报你10分的好。从企业主看,挣钱反而更容易了。从国家看,未来的经济增长也更有保障了。(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