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让公众辩论改革 天塌不下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 09:37 中国经济时报

  孙立忠

  “以互联网为代表,出现了大辩论、大批判形式的讨论。这种讨论实际上历来对改革帮不了忙,反而起了负面的作用。”2月24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2006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上作了题为“回归基本共识,以发展为目标推动改革在发展中追求和谐”的演讲,批判了将利益群体矛盾公开化的做法。

  对于以大辩论、大批判的形式讨论改革,李稻葵先生显然是不认同的,所以就要“批判”。但对他的这种观点,我实在不能同意。

  刚刚过去的2005年,被人们称作是“反思改革年”。对于在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国企、教育、医疗和住房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等,媒体和公众进行了深刻反思,议论风生水起,批判不绝于耳。应该说,出现这样的辩论和反思是正常的,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种必然,不应将其视为“反常”。

  改革中问题的出现,不是因为辨论、批判得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改革中问题的出现,更与一些弱势群体无法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缺乏话语权密切相关。比如说国企改革,许多地方搞的是暗箱操作,对于自身权益,工人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也无权置喙,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国有资产流失、下岗职工权益受侵害等问题,实在在情理之中。其他的一些改革之所以出现偏差,同样是出于此。那么,当各个群体都可以表达时,显然就意味着今后改革决策的作出就可能更接近于真理,对此,难道不应该欢呼吗?

  众所周知,话语权的多寡与权力、地位、金钱等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广开渠道,才能让弱势者得到更多的表达机会。而互联网的出现,正弥补了这一点。而且,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表达往往来自于人们的亲身感受,很多都反映了改革的真实,对于修正改革的偏差大有裨益,无疑是应该尊重与重视的。

  真理越辩越明。列宁说,“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是可笑的”;顾准先生说,“弊害不怕公开骂,骂骂总会好些”。那为何要对于公开的辩论或是公开的骂感到不满呢?李稻葵先生“批判了将利益群体矛盾公开化的做法”,但“矛盾公开化”远比遮掩矛盾、粉饰太平要好得多。

  李稻葵先生说“这种讨论实际上历来对改革帮不了忙”,“历来”二字,似乎窥透了历史。但“历来”的辩论和批判,真的对改革帮不了忙么?三十多年前关于“真理问题”的那场大辩论,达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共识,难道不是对改革帮了很大的忙么?

  更何况,当前出现的辩论和批判,已不是往日的光景,并不是如当年那样要上纲上线、将谁一棍子打死,而更多地是在表达利益群体的观点和诉求,呼唤公平和正义。势异时移,怎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呢?

  在大辩论、大批判中,或许会有愤激之词,会有不理性之语,但这不能成为畏惧公开辩论、批判的理由。即便有些话不是真理,甚至是谬论,但给这些话以表达的平台,并不会让天塌下来。

  的确,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靠深化改革来解决,要靠发展来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拒绝公开的辩论和批判。公开的辩论和批判,只不过是人们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之一种。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允许不同的利益群体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甚至是为其创造和疏通表达的渠道,从而对其利益诉求进行深入了解,并让各相关利益群体充分博弈,协调其利益关系,进而达成共识,大约才是明智的做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6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