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欧美关系:从政冷经热到政热经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15:55 《财经时报》

  □ 本报特约作者 向长河(布鲁塞尔)

  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承诺的经济“自由主义”,被全球的自由贸易者们称为他“对经济孤立主义的警告”;但在三年前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布什本人的“政治孤立主义”却一直饱受国内外的谴责,并使得他在国情咨文中承诺的“政治自由主义”更加耐人寻味。布什在2005年连任后,将调整对欧关系作为改变美国政治孤立状态的主要手段。

  握手言和 联手对“敌”

  2003年的

伊拉克战争,使得美国的保守主义政治达到了顶峰,也使得美欧外交关系降到了最低点。大西洋两岸分道扬镳的直接原因,是欧洲人没有把美国的仇敌看成自己的对手。因此美国人和欧洲人这次首先为自己找到了共同的“敌人”——俄罗斯和伊朗。

  虽然俄罗斯的实力已如昨日黄花,但一直被欧美视为潜在战略竞争对手。美欧一直挖空心思打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目前欧美联手在打两张牌:一是“北约”牌,继续推进北约东扩;二是 “民主牌”,主要是瓦解俄罗斯有影响力的西部邻国。

  2005年,“橙色革命”后的乌克兰已经走上了加入北约的不归路;南边的格鲁吉亚也正跃跃欲试;倒向俄罗斯的白俄罗斯卢卡申科政权,则已经是西方的“眼中钉”。

  欧美一点也不掩盖要把这个所谓的“不民主”政权赶下台的野心。去年9月,欧盟花钱请电台、电视台向白俄罗斯播放专门的俄语节目,宣传“民主”。欧美还邀请白俄的反对派赴布鲁塞尔、华盛顿访问,为他们打气。

  最近几个月,欧美在伊核问题上的互动,更是国际外交舞台的一个“亮点”。一直以来,美国与欧盟在伊核问题上的立场并不完全相同。美国把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之一,主张采取强硬政策以逼其就范;欧盟则力主用外交谈判解决问题。

  然而,2005年8月和11月,伊朗先后恢复铀转化和核研究,欧盟外交受挫,欧美在伊核问题上开始互相靠近(确切地说,是欧盟向美国靠近)。

  从欧洲的德国到“欧美的德国”

  当致力于修复德美和欧美关系的默克尔登上欧洲政治舞台,实际上就宣布了欧洲近期很难形成当年以法德为核心的对美国说“不”的集团力量。

  去年11月,默克尔就任总理后不到一周,就派外长施泰因迈尔访问了美国,美国国务卿赖斯随后在12月访问了欧洲,首站就是德国。今年1月,默克尔访问白宫,在包括伊核问题在内的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德国经济实力占欧盟总体的三分之一,德国外交转向对欧盟整体外交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最能体现德国外交政策变化的,是今年和去年两届慕尼黑安全论坛。

  一年前,时任德国总理的施罗德宣称“北约已不再是跨大西洋伙伴讨论和协调战略的主要场所”,引起跨大西洋关系

地震。而今年2月,默克尔却在论坛上表示,在协调欧美在重大战略问题上的策略时,北约应该是首要场所,北约是跨大西洋关系的支柱。

  一个细节也说明德国外交的风向。在伊核问题上,去年9月代表欧盟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决议草案的是英国,今年2月则是德国出头提交了把伊朗告到安理会的决议草案。(022777)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9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