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议学人 > 正文
 

还讨论于本来面目的吴敬琏还是那个吴敬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10:05 新浪财经

  曲力秋

  作为改革的推动者和政府决策的幕僚式人物,吴敬琏始终是媒体追踪的对象。最新一次将他卷入争议漩窝中的,是前不久他的一番关于反思改革的言论。

  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6年年会上,吴敬琏在指出过去的改革存在四大缺陷,需要
对其进行认真的反思后,又进一步指出2004年到2005年期间爆发了关于我国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应当向何处去的大争论,主要集中在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中国过去改革的成败得失这两大主题上。

  有好事者将春节前吴敬琏的“什么人可能反对改革?一个是既得利益集团一个是贫困群体。他们可能在反市场体制上结成联盟”这番话做对照,认定吴敬琏是“洗心革面、缴械倒戈”。

  情况果真如此吗?

  在过去27年的改革历程中,中国理论界围绕改革话题曾有过三次大的争论:1981年到1984年围绕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争论;1989年到1992年围绕中共十四大关于建立市场经济的争论;2004年至今围绕中国国企改革、医疗和教育改革以及贫富分化等问题的争论。

  前两次争论的共同点是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色彩,或者说是在意识形态的氛围中进行的。经过这两次大的争论之后,刻在“改革”头上的意识形态烙印逐渐淡化。中国的改革已经走入到技术化、专业化的层面,与此相应的,是时下正愈演愈烈的第三次争论更具有实质性。

  在中国的思想界,不同理论流派的背后是不同的政治力量,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春节期间,《财经》杂志刊发了署名为“皇甫平”的文章,这篇题为《改革不可动摇》的文章,将公众对改革的争论武断地指责为“似乎又面临一轮改革‘姓社姓资’争论的轮回。”

  在改革已进入到实质性阶段之时,为何有人如此热衷于将讨论再次引导到意识形态层面上来。原因很简单,在技术性层面开展的改革,任何一个微小的进展都会触发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将讨论引入到意识形态范畴,可以有效地阻制那些具有可操作性政策的出台和推行。那些力图将对改革的争论说成是“又一轮‘姓资姓社’争论的轮回”的人,其背后的政治力量正是这些既得利益集团。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上世纪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走出“极左”路线桎梏的中国人民,出于对旧有僵化体制的深恶痛绝,对未来的改革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起步于这一阶段的改革,因此而披上了神圣的光环,并被推拥到不容亵渎的位置。将民众对改革的争论指责为“反对改革”,容易引起那些至今对改革怀有理想主义情感的人的共鸣,使他们在情感上的天秤上不自觉地倒向对质疑改革者的批判。

  在这层耀眼的光环下,吴敬琏是否有过短暂的迷失我们不得而知,但时下一些知识精英不明就里,难辩真伪倒是不争的事实。

  吴敬琏毕竟是吴敬琏,这位最早呼吁“警惕权贵资本主义”“警惕偏离规范的、法治的市场经济的方向”的经济学家,在中国改革又一次处于十字路口之时,坚定地指出目前正在开展的这场大讨论应“主要集中在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中国过去改革的成败得失这两大主题上。”其去意识形态化、还讨论于本来面目的用意十分明显。

  说到底,吴敬琏还是那个吴敬琏。


   新浪网声明:新浪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21,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