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财政金融怎样良性互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 10:13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李岚

  为什么我国银行业目前存差已达9万亿元,而大量经济发展领域却出现“融资失血”,得不到资金支持?

  如果说健康是发展的前提,那么,在当前信贷主导地位较为脆弱的融资格局下,财政
与金融能否实现健康运行?

  政府、企业如何走出融资困局?财政与金融又如何从根本上化解风险?

  就像一把锁,要打开它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与它匹配的钥匙,否则,其他任何方式都可能损坏锁本身进而使它无法再用。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而能否支撑这一持续高效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金融是否健康。那么,要改变目前融资能力和效率低下的情况,建设健康的财政与金融,并使之形成良好互动,就需要找到这样一把“钥匙”。

  国家

开发银行行长陈元在近日于上海召开的“财政、金融管理与开发性金融论坛”上称:“在共建健康财政与健康金融的过程中,开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财政与金融相互促进、有效合作、互利共赢的局面”。

  症结

  很多思考都是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开始的。无一例外的现象是,当年发生危机的国家,其金融风险均使得财政难以为继。那么,要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财政与金融之间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陈元认为,由于处在社会再生产的不同环节,财政与金融尽管职能分工各有不同,但一直密切配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

  在我国,财政和金融这种相互交融的关系表现得尤为紧密。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融资以财政方式为主,由国家直接调配各方面资源,政府财政拉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时期,财政支配金融,金融只是财政的出纳,充当“第二财政”的作用,从而导致财政的职能和风险向金融传导,造成大量的金融风险。

  1994年,随着金融体系改革逐渐深化,中央银行保持独立,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开始分离。这个时期,银行信贷虽已成为融资体系中的绝对主体,但仍承担过多中长期投资的责任,信贷融资的财政化色彩仍然很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人们开始强调银行风险控制,银行逐步脱离财政融资,明确要商业化,但究竟如何商业化和市场化,认识上并不明确。这时,金融机构沉淀了巨额坏账,大量不良资产的剥离、处置和资本金的补充,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金融运行的风险又大量向财政传导。

  “正是由于财政和金融职能相互交织,没有形成良性互动,造成了融资能力和效率低下。”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分析说。

  当前,财政和金融既要承担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任务,又要面对防范风险、提高国际

竞争力的挑战,可以说,改变上述状况已经刻不容缓。

  出路

  然而,改变现状谈何容易。

  一方面,我国融资格局具有“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信贷融资占据融资的主导地位,规模远远大于财政融资和

证券融资。信贷规模虽大,但大量的不良资产、信贷资金“以短贷长”的期限错配,以及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竞争等,却使金融安全面临挑战;流动性过剩也严重制约了银行体系运营的效率。

  另一方面,我国财政资金十分有限,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资本市场则仍处于起步阶段,证券融资占当年总投资的比重不到1%,无法满足重大项目建设的筹资需要。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信贷主导的融资格局仍难以改变。

  “在这种融资格局中,关键是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重新配置、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改变脆弱的融资体系,加快建立财政、信贷、证券三种融资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健康体系。”陈元说。

  他认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融资问题,实质上是我国市场缺损、体制机制落后等深层次问题的反映。在大量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出现“融资失血”,缺少完整的信用链和融资链支撑,市场建设、制度建设是一个主要矛盾。

  因此,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融资环境,促进健康经济的根本出路,就在于进行市场建设、信用建设、制度建设———“否则,就好似建在沙滩中的楼阁,经不起风吹草动,容易大起大落。”陈元说。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