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左小蕾:解困仰赖市场机制完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 16:39 《财经时报》

  过剩产能的根源在体制。最根本的解决方式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提升市场化程度。市场会去淘汰过剩产能,价格和利润会去平衡供求,企业和市场会承受调整成本

  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有产能过剩问题,一些行业一直存在产能过剩也没有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为什么这次新增过剩的产能变成经济发展的制约?

  垄断行业不会产能过剩

  以国企为主的垄断或多头垄断行业不会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经济学的市场组织结构理论对垄断行业的特点已经有比较清楚的分析。在垄断性的行业,因为垄断性企业有定价权,垄断利润的产生是通过价格控制。垄断产量对应较高的垄断价格,一般都小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均衡产量,垄断性企业没有增加产能扩大市场份额的动力。

  中国垄断性行业是以国企为主的行业,垄断的形成是行政不准入的结果,不是由于行业特点,比如太高的基础投入使投资者却步所形成的市场进人门槛导致的垄断。比如石油行业,一直没有一定规模的民营资本进入。

  同时,这些国企垄断的行业,没有受到政府强制性的管制,比如产量向完全竞争市场均衡扩大,等等,不但利润受到垄断的行业政策保护,不论利润空间有多大,没有新的企业能够分享任何利润,同时受到价格政策、税收政策和其它产业政策的保护。垄断性国企没有市场激烈的竞争,不会主动控制成本,技术创新,产能缺乏随市场供求调整的动力。

  总之,

垄断行业由于没有竞争对手,调整价格就可以使市场均衡,垄断企业一般不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以国企为主的垄断行业受到政府保护大大多于管制,利润下降会得到政府的补贴,更没有主动扩大产能来发展的动力。

  完全竞争的行业不会出现产能过剩

  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或者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行业不必担心产能过剩。我们发现,家电、服装和一般生活用品的生产,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换句话说这些行业的“生产过剩”已经十几年,但是我们似乎没有对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带来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

通货紧缩和经济下滑的担心。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的完全竞争性。

  自由度较高的进入使利润竞争空前激烈,使这些行业中的企业,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引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产品更新、升级换代,甚至进行价格竞争换取生存空间和市场份额,稍一不慎,就要遭遇退出市场的命运。

  所以竞争使产品结构不断得到调整,竞争使没有利润的过剩产能自动退出。企业的进进出出,价格和产能由市场调整,投资和经营风险由企业自己承受。十几年的供大于求不但没有引起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相反,这些产业一直在对经济作出重要贡献。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过剩经济。只要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保证信息对称,过剩产能就会得到调整,市场和企业承受调整的成本,不会出现过剩产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

  特别是中小型的餐饮业和一些娱乐性服务业,不断地生生死死,多次地“改朝换代”,甚至正常的统计系统长期无法覆盖,似乎没有引起任何产能过剩的担忧。

  调动市场的力量

  一些比较容易创造GDP,生产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并存的制造业,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制造业领域,通常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效率不高,民营企业可在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方面与国有企业一争高下,获取这个行业的超额经济利润。只要还有利可图,民营资本就会蜂拥而至,增加投资扩大产能,争取更大的份额。

  国有企业面对民营资本的竞争,因为有政府扶持和银行资金,不甘落后、不计成本地增加投资,扩大规模,与民营企业争利。比如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等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就是由于民营竞争者投资新的产能参与,引来国有企业投资进一步扩大产能的结果。

  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挤进这个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产能不断扩大,供给不断增加,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最后一定会出现产能过剩,利润下降的局面。如果让看不见的手去调整市场,按照完全竞争的价格理论,一些

竞争力不强的企业一定会退出市场,直到市场再次出现均衡。

  但是,在这个应该由市场调节供求均衡的最关键环节上,看得见的手干预了市场。行政干预一定对国有企业有利,包括信贷政策,产业整合政策。比如,最近出台的关于钢铁行业集中度的规定,或许非但不能使低效率的过剩产能退场,反而可能引发国有钢铁企业为了提升集中度而开始新一轮大肆扩产,最终只是迫使民营企业退出市场。国有企业的过剩产能问题,银行的坏账最后由政府埋单,这样一来过剩产能就变成严重的经济问题。

  综上所述,事实上,目前过剩产能的问题是体制的原因。最根本的解决方式是有针对性地坚持市场化改革,提升市场化的程度。市场会自然淘汰过剩产能,价格和利润会去平衡供求,企业和市场会承受调整的成本,不会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制约,过剩产能这一市场经济中一般现象也不会演变成经济的衰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