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周业安:斩断现有企业保护之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 15:51 《财经时报》

  产能过剩不是整个行业和所有产品的过剩,而是普通产品和低技术含量产品过剩。正确的解决之道是鼓励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进入,而不是设置更高的门槛保护那些在位企业

  按照官方的说法,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等七个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判断产能过剩的标准,似乎有点难以令人置信。

  产能过剩源于低水平过度竞争

  按照官方和准官方机构所发布的信息,产能过剩大概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界定。

  一是产品价格相对下滑,比如,部分产品如钢材的价格已经跌破成本。二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增加,比如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回落52.2个百分点;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0.6%;

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6.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86.2%。三是行业供给超过了行业需求,比如2004年水泥产能过剩2.5亿吨;2005年汽车业产能过剩200万辆。如此等等。

  但所有这些标准都是总量的,不是结构的,无法揭示现象背后的真相。

  产能过剩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背后的玩意挺耐人寻味。如果把简单的数字面纱撩开,就能发现其中一些奥妙:其一,在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日子都不好过,而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其二,日子不好过的企业照样过着日子,而且手头还不见得窘迫,好死不如赖活;其三,日子好过的企业也总觉得自己过得不够好,心中总有一丝隐忧,总对外宣称自己也是赖活着。

  关于第一点,理解起来非常简单。现在的产能过剩行业并不是整体行业衰退现象,而是一个结构现象,否则就无法支撑中国如此高的GDP增长率。结构问题不仅体现在企业

竞争力的差异上,还体现在产品结构的差异上等等。所谓过剩,不过是大部分普通产品的供给过多,比如钢铁,普通型号的钢材供过于求,而一些高技术含量的品种却供不应求。我们眼中看到的产能过剩现象,不过是一种低水平过度竞争而已。

  由于大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工厂的建立要求不高,这样竞争就集中在成本上,而不是技术上。只要一个潜在进入者觉得自己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同类产品,那么就会选择进入,力图挤出在位的企业,从而占领市场。

  限制新进入者只会雪上加霜

  产能过剩就在这种拼成本的竞争过程中形成了。搞清楚了过剩的机理,就知道如何治理它了。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政策思路。一种是如现在发改委提出的,如严格市场准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兼并重组、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等。

  这种政策设计的理念在于,既然产能过剩,就应该降低行业供给,相应的办法就是限制新进入者,调整在位者。这是典型的保护在位者导向的政策设计,隐含的假定前提就是,对在位者的淘汰是一种浪费,还是应该以挽救为主。发改委把自己扮演成“救世主”的模样,以为通过这些产业政策的推行就能够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殊不知这类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基于以下前提:自己是一台“深蓝”电脑,能够计算出各种复杂情况下的应对步骤;在位企业是自己的下属,对自己的命令绝对服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典型的计划体制老套。政策不像一些白酒,越陈越好。且不说发改委没有处于市场中的企业聪明,即使其更聪明些,在位企业也不会服从。

  道理很简单,既然只能拼成本,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导致平均成本的持续下降。所以,发改委的市场禁入政策只不过是用在位者的产出扩张替代了新进入者的产出而已,但整个行业的产能还会继续增加。

  这就引出了另一条政策思路——鼓励进入者的政策导向。一个理性的企业如果决定进入某个已经产能过剩的行业,那么它一定有某些绝活,要么有更好的产品,要么有更低的成本。无论是哪一个,随着新进入者的增加,行业的整体效率水平都会上升,从而产能过剩问题得到缓解。但是,这里面同样隐含一个前提,就是相对低效率的在位企业顺利地安乐死。一旦企业垂而不死,那么行业的产能过剩就更严重了。

  斩断企业的保护之手

  此即前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低效的企业能赖活着?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企业的死亡牵挂着领导的政绩,地方政府总会出台各种保护政策来挽救这些僵死的企业。宁可养着,反正是老百姓的钱,花了也白花。第二,企业通过借款和国有银行形成了利益同盟,如果企业活着,好歹是应收款,如果死了,就是实打实的坏账,银行宁可让企业借新账还旧账。

  旧的不去,新的也来不了。不过,光是这些低效的在位企业呼吁还是不够的。日子好过的在位企业同样会假装赖活着,为啥?图个轻松。

  试想,如果不断地有高效率的新企业进入,自己的压力可有多大呀?维持现状有多好,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牵线搭桥,进行并购,扩大自己的产能;另一方面,还可以把这帮难兄难弟当作基准,降低政府对自己的考核标准。要知道,在产能过剩的七个行业里,领头的大多是国有企业。谁愿意向高个子看齐呢?反正企业又不是自己的。

  结果,在推进市场进入方面,无论日子是否好过,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在展示行业形象方面,好企业同样需要一个朴素的外壳。

  倒霉的只有那些想做点事情又有能力做点事情的民营企业,面对产能过剩这堵墙,连这些行业的门也摸不着。它们可能还不知道,正是在位企业和相关部门共同筑起了这堵墙。

  熊比特早就指出,经济的发展是依靠创新推进的,而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产能过剩不过是竞争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又何必大惊小怪?如果每个行业都能像教科书上所说的,达到竞争市场均衡,那么要么人类社会就处于一个真空状态,要么人类都是能掐会算的神仙。

  可惜是人会犯错,错误是成长的动力。兰格等人早期幻想的“计算机乌托邦”也仅仅停留在某些狂人的脑海里,其危害性地球人都知道。企业自己挖的“坑”应该自己填,政府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尽快斩断对在位企业的保护之手而已。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