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注水GDP的最好方式是为GDP注入个人感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 05:46 中国经济周刊 | |||||||||
GDP不表现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没有反映社会的教育质量;既不代表文采的优美,也不体现家庭的和谐;既不证明辩论的智慧,也不显示政府的廉洁。它既没有衡量我们的勇气,也没有反映我们对国家的贡献。—而这些要到哪里去找寻呢?它们就凝聚在每个国民或许微不足道的“个人感觉”里。 ★文/盛翔
经济普查不仅一下子就改变了各省(市、区)原先排定的“英雄座次表”,更由于其挤干水分的作用而引起强烈关注。据悉,经普查数据调整后,一些省(市、区)修订后的GDP总量大幅度下降,全国31个省(市、区)GDP总量排名,共有5个省(市、区)位次前移,7省(市、区)位次后移,爆发了一场“排名地震”。 经济普查结果一出来,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喜的是“普查也是生产力”,坐在家里什么也没干就能噌噌往上升好几名;忧的是“普查也是绞干机”,天衣无缝注进去的水却被毫不留情地挤了出来。此次排名引起各省官员的震动,当然是因为GDP数字是考核干部政绩的“硬指标”:数字高代表能力高,能力高带来官帽高,大家对此早已心知肚明毋须多说。 然而整个过程中,老百姓始终带着“旁观者”的态度不喜不忧却值得玩味:本地GDP数字像打了气的气球一样突然鼓起来,他们不喜;本地GDP数字又像被放了气的气球一样瘪了一大截,他们也不忧。种种迹象表明,GDP似乎只是领导们的事情,与小老百姓根本八竿子打不着。国民对GDP的冷漠态度和隔阂感,印证了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方式,已经渐渐超然于民意之外,传统意义上的“好官”因为民意的缺席而愈发被GDP数字张着大嘴消化掉了,余下的全是数字:带水的或加油的。 无论是“12省GDP缩水”还是部分地区“喜出望外”,GDP数字的不稳定性和“可操作性”,都充分暴露了GDP评价政绩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根本不是加上“绿色”之类头衔就能消除的:GDP既然可以“操作”,“绿色GDP”当然也可以。 经济普查告诉我们,人为注水、统计方法的微妙改变、统计工作的质量水平等,都直接决定着最后的GDP数字结果。这大概正是老百姓对GDP数字不感兴趣的原因所在。而且,套用前美国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的话说,它既不表现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没有反映社会的教育质量;既不代表文采的优美,也不体现家庭的和谐;既不证明辩论的智慧,也不显示政府的廉洁。它既没有衡量我们的勇气,也没有反映我们对国家的贡献。—这些要到哪里去找寻呢?它就凝聚在每个国民或许微不足道的“个人感觉”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修正“注水GDP”的最好方式,不是经济普查;而是人们从政府服务中获取的主观感受和幸福体验—也就是,评价幸福感增减变化的幸福指数。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过上舒适的生活,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正直接体现为幸福指数。幸福指数能够很好地补充单纯GDP数字政绩中的民意空缺。不仅如此,GDP数字只是一个纯经济指标,而人们的幸福感并不仅仅体现为物质上的追求。用幸福指数来修正GDP数字,有利于引导政府在发展社会文化方面做出更多贡献。而文化繁荣不仅是经济繁荣的升级版本,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必要基础。再者,讲总量、讲平均的GDP指标,忽略了个体之间在享受发展成果上的巨大差异,而不分贫富人手一票的“幸福投票”,有利于促进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更加关注,从而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和谐。 可以说,最有价值最有能力的政府,不是最能创造(或“编造”)GDP数字的政府,而是最能让国民体验到幸福感的政府。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