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朱冰尧:进口原油账单增幅锐减 现理性政策回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 19:06 中国产经新闻

  

朱冰尧:进口原油账单增幅锐减现理性政策回归

《中国产经新闻》副总编辑朱冰尧 新浪财经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CIEN评论员 朱冰尧

  中国年初公布了2005年最新原油进口情况,新的原油进口账单受到一些国际分析人士质疑:根据1月12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字,2005年中国进口原油为1.3亿吨,增长3.3%。而2004年,中国共进口原油1.227亿吨,较上年增幅则为34.8%。这样悬殊的增长比例,自然令国际机构错愕,他们似乎也有理由相信中国在GDP增速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原油进口增
速巨幅回落存在统计猫腻。

  3%与30%——这样的巨大变化,着实让一般的经济学家们看不明白,因为作为一个国家对于基本能源的需求应该是较为恒量的,除非有战争、灾害或重大国际市场变化等不可抗拒的因素,一般的增长曲线都是较为平滑的。显然中国2005年的进口石油增长情况与上年比,有了超乎寻常的变化,这种变化自然也会引起国际机构的种种猜疑。

  一直建立在30%心理预期之上的国际石油炒家们自然也会对这一结果表示吃惊:这样的进口量要再次炒作“中国因素”就显得有些牵强。中国官方能源研究机构相关人士对此的回应表态也打消了炒家们的发财梦。官方回应认为,国际上的质疑部分来自于有些人依然拿2004年超过30%的增长率来套2005年的需求,但实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4年的增长并非常态,2005年的原油需求才是相当理性的。  

  虽然海关公布的3.3%原油进口增长率,可能是减去了出口量之后的净进口,而非简单的“中国原油进口”,但相比2004年的高增长,去年如此低的石油进口账单也是多数国内外专家学者们没有想到的。

  我们尚且不要从一些统计游戏中去挖掘石油进口增幅的巨变,当抛开具体数据的困扰后我们会发现,中国的石油政策在经历了2004年-2005年的国际高油价冲击后,已经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通过理性的回归积极应对中国石油进口可能出现的危机。

  2005年之前,中国原油进口量有过高速增长的经历,因而引起国际市场对于“中国因素”的夸大炒作。随着国家抑制投资过热的宏观政策的作用显现,原油乃至其他商品牛市所一直热炒的“中国因素”,对原油市场长期利好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去年多次调低其对中国2005年原油需求的预估。对于中国而言,由国家确定的

成品油价格在过去一两年持续上涨,抑制了国内的需求。加之国内电力供需矛盾放缓、国内乙醇等替代燃料使用增加以及原油进口基数过高等因素影响,进口原油出现大幅下降也是必然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供求预测显示,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还将比2005年有所回落,基本维持在2004年的水平。

  因此,去年的原油需求相对理性体现了国家在宏观政策上的变化,表明

中国经济正在从过去扩张型的非理性增长模式向节约型、高效型转变。就能源领域来说,去年一系列具有引导作用的政策出台,比如在上游推进资源有偿使用等措施,使得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逐步减少。

  2004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过亿吨后,基本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现在中国的原油40%需要进口,到201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估计还可能超过50%,而目前原油进口渠道单一。中国90%以上进口石油需要从海上运输,而马六甲海峡由美国人掌控,同时中国有一半能源进口来自中东,而美国一直控制着中东石油。更不要说,如果国际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美元,按照目前的进口量推算,中国将为此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

  通过中国进口原油账单增幅锐减的现象,我们已经隐约看到,为了应对原油供应可能出现的危机,中国石油进口政策正在进入理性回归:这就是原油进口渠道正在悄悄向多元化发展。细细观察后可以发现,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量正在下降,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苏丹、马来西亚等国的进口业务正在拓宽。所以说,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考虑,建立多元化的石油供应体系、寻找和发展多元化的石油供应市场是解决中国石油畸形依赖进口的必然选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4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