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GDP调整无碍大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10:37 上海国资

  除去“游击队经济”和“地下经济”,中国GDP统计失实的另一原因就是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同样较普遍的有意识瞒报。

  鲁宁/文

  由于统计口径变化、统计方式更新,中国2004年以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GDP一家伙多出
2.3万亿来,这也是经济大普查传出的最大新闻。目前2005年度的GDP统计快报尚未公布,但跟着水涨船高已成定局。

  国内国外,以往对中国GDP的真实度一直有怀疑观点,也就是认为中国GDP有假主要集中于“吹气球”。这个现状是客观的,每年各省上报本地区GDP总量后,国家统计局总是对各省上报数作适度下调。这种适度下调发生在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之间,其实从省到乡镇,适度下调级级也存在。否则,拿出来的数字太离谱。

  因此,本次GDP年度总量不降反升,且升幅高达16.8%,自要引起国内民间和国际舆论的超常关注,并引发各种议论。

  隐性GDP从何而来

  本次新增的GDP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尤其是传统商贸服务领域。具体讲,又集中来自于不成规模、以往没被纳入统计范畴的小商小贩们所创造的那一部分。而且,这部分小商小贩多半还是没有固定经营场所的那一部分,也就是在城乡街头经常被“大盖帽”们驱赶的那一部分。

  工商、城管、市容监察视这部分数量以千万人计甚至上亿人计的街头经营“游击队”为无照经营。因为无照经营,他们不必纳税,从统计部门的角度,自然也就丧失了统计监测的“一条腿”。这一回借经济普查,在一定程度上对“游击队”们的经营实力有了个大致评估,类推到GDP就多出了一大块。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相信,国家统计局在类推此块GDP时是倾向于谨慎和低估的。因为在这一块搞“胖大海”,于中国目前面临的国际发展环境的改善没一点好处。

  实际上,尽管GDP长出了2.6万亿来,但仍有一大块一时半会儿还未能纳入统计口径之内。这就是中国的“地下经济”,范围不光涉及一般的二产、三产,还涉及金融、保险、

股票甚至“走私”领域。按照国内外比较一致的研究估算,“地下经济”年度总量大约占到国家年度GDP的10%。

  为什么对“地下经济”在统计口径上只能放任自流?最根本的有两条:前一条,“地下经济”不缴税,统计监测缺少“一条腿”;更关键的一条在于改革滞后。譬如,国家不允许民间资本办银行,8000亿民间资本就在“地下信贷市场”流传。不但流传速度快,金融风险小,而且利润远比国有商业银行高,只是国家没法坐享其税。

  除去“游击队经济”和“地下经济”,中国GDP统计中还缺少鲜为人知的另一块,就是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同样较普遍的有意识瞒报。此瞒报不是报多而是报少。这似乎很奇怪,其实见怪不怪。因为东部省市常常遭受“鞭打快牛”之痛。低调一点,一来藏富于民,二来为来年增长留足余地,三来不至于引起中西部省份过多的妒嫉,四来更多的税收可以留在省内(是为另一种藏富于民)。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

  这个判断依据有二:其一,我与不少地方长官就藏掖GDP这个话题做过探讨,从而得到求证;其二,吴敬琏教授2000年时带一拨人马对浙江经济做过数月持续性考察,曾得出浙江经济年增长在30%左右。当然,这与那个年代浙江改制最早又较彻底有关--新体制极大解放生产力嘛!这些年,新体制效应不再如此明显,但浙江人一贯的不张扬性格,同样藏掖了一部分GDP。

  GDP调整的连锁反应

  调高GDP的态度和作为是积极的。

  站在社会的视角,这个调整不只是统计数据的简单修正,老百姓会以切身利益感受和对比这种调整。置于业界的视角,数据的变化反映经济结构的现状,牵涉到市场主体可能的行为选择。放到全球经济大格局内,此举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客观公允地评估

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和走向。

  民间对GDP调整的议论已多少出现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超越热”再度升温。由于统计口径变化,2005年中国GDP将可能置于美、日、德三国之后,居全球老四位置,沾沾自喜的声音似乎开始形成“放量”。对此,我实难苟同。

  我以为,政府调整GDP统计数据与“赶超”无关,只与追求经济活动

宏观调控的科学决策有关。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现状,一要讲总量,二要讲人均量。

  从根本上看,讲人均量对百姓、对业界、对政府更有实际价值,更易使全社会保持清醒头脑。

  尽管盘子扩大了16.8%,但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总盘子的份额仍然只占到区区4%的水平。而一讲人均量,中国经济在全球的排位仍在百位之后。对人口占到全球四分之一的中国经济而言,就算再过50年,我们也没资格沾沾自喜。

  鉴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任何国家对经济数据的统计测算都存在误差。既然误差是国际性的,为何国际舆论偏偏盯着中国的统计数据说三道四呢?除了数据“掺水”的问题,也有统计方法陈旧不科学的问题。从本次建立于“家底”普查之上的修正数据看,少报和漏报显然属于问题的大头。如前文所述,校正误差有利于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科学调控和决策,我亦要进一步强调,纠错本身则是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作风的合理回归。

  说误差还须说到税制落后。在国外,统计数据通过抽样测算外,再就是从税收环节溯源。在国内,由于税制刚性不够和经营者纳税意识不足,除了税收流失还间接导致少报经营数额成为民企普遍现象。在这个意义上,“增量”的“发掘”对推进税制和税收法制也有间接促进价值。

  GDP总量调整使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出现了变化,但此种结构的变化依然属量变而非质变,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瓶颈不但依然存在,有些甚至变得更趋尖锐。举个例子,随着GDP调整到各省,并非每个省的盘子都能同步扩大16.8%。东部地区市场经济活跃度高,二、三产业关联度大,这些省份GDP的“增量”将明显高出16.8%这个均数。换句话说,各省调整到位后,东中西不同经济板块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将更为突出,这些因素都要求全社会从结构调整、政府改革、社会改革等多个层面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谋求科学而有质量的经济发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