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步子再迈大一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 20:24 《财经时报》

  □ 贺江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见,中央对“三农”(农民、农村、农业)的高度关注。然而,众所周知,解决中国物质层面的“三农”问题,主要靠政策、科技和资金。

  其中,政策问题已彻底解决,科技问题正在循序渐进逐步解决。最大的瓶颈是资金。受税费改革影响,乡镇甚至县域的财政问题严重,入不敷出,中央财政受传导体制的制约很难发挥作用,资金问题只能靠信贷解决。

  解决“三农”资金问题的重任落到了农村金融的肩上。但是,现存的农村金融体制积弊太多,根本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资金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尽管近两年银行对“三农”的贷款有所增加,但“三农”从正规渠道得到信贷资金依然较难。云南省社科院研究表明,“三农”资金缺口每年在1万亿元左右。

  以吉林为例,该省农村存款余额429.3亿元,贷款余额264.1亿元,有165.2亿元没有用于“三农”,占存款总额的28.5%。其他省市区同样存在农村资金外流现象,被誉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国有金融机构难辞其咎。

  

邮政储蓄从农村抽走了至少6500亿元资金。同时,原来以支持农业为特征的国有
商业银行
也大量减少了对农业的信贷力度。农行在1995年时的6.71万个机构,到2002年底仅存3.93万个,被撤并的主要是乡镇营业所和分理处。

  农发行由于改革方向不明,变成了粮棉油银行,业务萎缩明显;唯一的支农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因“一农支三农”,力不从心。

  缺乏支农的政策优惠,是导致金融机构撤离农村的根本原因。

  由于“三农”在国家安排的农村金融体系内很难获得所需“血液”——信贷资金,民间借贷借机迅猛发展。

  将庞大的地下金融引入缺血的“三农”,是央行的最大期愿,小额贷款公司成了将民间资本引入“三农”的“输血管”。

  尽管目前的小额贷款公司在民间金融与“三农”中,架起的只是一条细小的“血管”,但其象征意义和方向十分深远。

  如果,央行的胆子再大些,手段再强些,在民间金融和“三农”之间架立更粗的“输血管”,如此,不仅可以解决民间金融泛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缺血,更有深远意义。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