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省GDP缩水折射政府观念三大缺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 21:19 中国产经新闻 | |||||||||
CIEN评论员 商寅泉 新闻媒体报道,经济普查一下子就改变了各省、市、自治区原先排定的“英雄座次榜”。统计显示,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结果调整的全国31个省区的GDP总量排名,共有5个省区位次前移,7个省区的位次后移。
从前不久结束的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来看,经国家统计局抽查,其数据填报的综合差错率仅为4.9%。由于差错率低,让以往各省的GDP注水数字无处藏身,于是全国就有12个省区的2004年GDP数字将下调。换一种说法就是,因为这次经济普查的数据统计准确率高,就使原来各省区所报的GDP统计数据显出了准确率不高的不足,于是重新排序,各归其位。 这个按新的结果重新排序,所暴露出的水分可不是小数。像河南,从已公布的地区情况看,2004年度河南省经济总量修正为8554亿元。比初步核算数8815亿元下调261亿元。而四川省经济总量修正为6379.6亿元,下调176.4亿元。 经济数据的核算,允许每次有些许的误差,但这一次和那一次如果有上百亿的误差,就有些说不过去了。难道天天靠算账吃饭的统计师们,小学算术的底子没打好?或者是脑子出问题了?再或者是偶然笔误,把准确的数据填错了? 相信谁也不会认可是由于上述的理由而导致统计数据出现上百亿的误差。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这些用纳税人的钱养起来的统计师们在一个结算年度、一个地区的取样内,今天计算是一个数,明天再算又是另一个数,而且“误差”还不是个小数目,到底是技术问题还是脑子问题呢? 笔者认为,这个略带一点儿滑稽色彩的事,至少折射出政府观念的三大缺陷。 其一,对GDP顶礼膜拜的观念。中国媒体比较集中地报道GDP,大约起源于十四五年前。在那之前,GDP这个词并没有这么时髦。自那以后,GDP越来越普及,以至于一个县级市的科级股级干部,也在只要有讲话机会的场合就必提GDP,以示自己对宏观经济的把握。由此逐渐演变,GDP似乎成了观察经济形势的惟一依据,用它的增长给自己所领导的这个地区壮胆。但据美国媒体资深人士编纂的经济解读手册透露,GDP只不过是其提供的50个“最有影响的美国经济指标”之一,观察经济是否健康,还要结合其他49个指标综合分析。 其二,政绩工程的观念。应该说,GDP指标是近年来兴起的所谓政绩工程的核心内容。凡地方政府官员要想在政绩工程上做点文章,都离不开在GDP指标上狠下功夫。每到季度、年度统计数据上报时,只要领导在会上关照一句:“把数儿给我弄得好看一点儿!”财政、统计厅局的统计大员们立刻就能把所有数据变成面团,想捏成啥样就捏成啥样。虽然说政绩工程也包括修宽马路、建大广场,但“把玩”GDP数据则是官员们最为醉心的一件大事。 其三,GDP数据造假无害的观念。自GDP成为自上而下的时髦东西以后,中国地方政府对官员的考核机制也变成了惟GDP是举的一统天下。既然上边那么看重GDP,那就变着法把它弄成一朵花,就成了地方政府官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于是虚报、瞒报的现象也就出现。有造假不怕,怕的是对造假视而不见。笔者这里原文照录一段媒体的报道,读者可以看看GDP的统计数据成了什么:“并不是只有河南和四川是这样(即前文所述的数据修正)。据了解,山东、江苏、湖北、辽宁等省份也都如此。而河南之所以GDP降了261亿元还能保持全国第五的排名,用河南省统计局人士的话说,是因为排在第六位的河北省‘经济普查后下调的绝对数比河南下调得更多’。”整个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写照。笔者看罢此言,真是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