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离岸注册考量国家监管政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 21:13 中国产经新闻

  变相“外资”占了我国实际外商投资的1/3

  由于当前我国产业与投资政策待遇不均等,造成民营企业享受不到“国民待遇”,而外企在税收等政策上享受“超国民待遇”。由此,很多企业到国外做一下“变身”再回来,能够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率,这并不违反法律,说白了,就是“钻了法律空子”

  CIEN记者 陈淑亚 北京报道

  “两年前,通过中介我在香港注册了一家公司,以香港公司的名义收购了在杭州我原有的企业。这样我的公司就变成了外资企业,我的身份也跟着成了香港合资公司的总经理。”“税少交了不说,企业用地、贷款也比以前方便了许多。” 张先生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得意地说起他的经商之道。

  据了解,像老张这样在国外设立“壳公司”,再设法将境内企业资产注入其中,摇身变为“境外企业”再以“外资”身份返回国内。像他这样给自己企业作“变性”手术的,在国内民企中并不少见。

  CIEN记者从有关部门近期统计资料了解到,这种“外资”大概占了我国每年实际外商投资的1/3左右。若按2005年我国引资600亿美元的规模估算,去年约有200亿美元是变相外资。

  独特的“返程投资”

  “由境内居民完全控制的‘外资企业’成了中国企业的独特类型”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副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地指出。据了解,老张式的“返程投资”经营模式,主要借道香港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和萨摩亚等其他离岸金融中心回流进行投资。

  CIEN记者了解到离岸金融中心对资金转移不加限制没有外汇管制;公司注册程序简单可由代理机构完成;公司无须每年召开股东大会及董事会管理程式简单;公司注册资料及文件高度保密;几乎没有营业范围和地区范围限制这些为内资“返程投资”提供了方便。

  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办公室王延平先生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介绍,内资“返程投资”享受外资待遇已有多年历史。民企“外资化”后“返程投资”形成的各种“外资企业”也就成为中国企业中的一种独特类型:境内居民完全控制的“外资企业”。他指出即使在2005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出现下降的情况下但是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仍呈上升趋势。

  “公司注册程序简单应该是助长了企业纷纷转资的势头。其中个别外资公司就是一人经营,并没有实际的业务经营内容。”王先生指出。

  而注册的简单便捷也是非同一般。“您放心,这么做就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按照目前香港的相关法律,你注册只需要3个条件1名工作人员或者是1名股东,一个地址,一个注册秘书就行了。而1年内的各种“打理费”只需要1万元左右”,这是CIEN记者以要在香港注册公司的名义,对北京的一家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的负责人进行采访时,该负责人如此介绍。

  前面提到的老张正是通过此种渠道,完成了他企业的变性手术。据他介绍,他们负责办理注册的公司很多,而且目的地国家也很多。

  政策的不完善

  国内一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企业的项目部经理,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抱怨道:“内资不如外资,一句话说完了。给予外资的许多待遇,我们根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不说别的,仅税收这一项,外资就占据了很大优势。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让我们如何来作﹖”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单忠东副院长在接受CIEN记者采访时说:“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畸形的个别企业正是利用了政策方面的漏洞。但我们应该认清这些‘变性’的民企其实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钻政策的空子实实在在地进行着合法经营,第二类是钻政策的空子后,仍然利用政策漏洞违法经营。后者应当严格取缔,严厉打击。至于前者应当正确看待这一现象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这些情况的出现是正常的。”

  他认为在市场条件下,政策的不完善和资本的趋利性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四点:其一它是当前我国产业与投资政策待遇不均等的“畸形儿”。在我国,由于民营企业享受不到“国民待遇”,而外企在享受“超国民待遇”,在税收等政策上有很多优惠,因此企业做这样的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二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资本趋向于高回报,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到国外做一下“变身”再回来,能够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率,并不违反法律,说白了,就是“钻空子”。其三这也与我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消费者心理有关。外国货更高档、质量更可靠是我国民众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想法,既然制度上没有禁止,那么企业自然会选择这种做法。其四以外企身份进入中国市场,也有利于企业与政府或其他企业谈合作,相对比较容易取信对方。

  他还对CIEN记者指出,民企的这种做法,尽管可能会影响到政府的统计部门相关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对市场发展状况产生不准确的估计,政府还有可能失去潜在的税收收益。他认为,外资企业的行为不是违法行为,不应该通过一些非市场化的手段,限制企业采取此类行为,在宏观环境发生变化之前,应该是加强监控与引导。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