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中国的城市标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2日 18:37 《财经时报》 | |||||||||
2005年的北京,无论是与国际流行乐坛相接轨的流行音乐节,还是刚刚结束的高水准的国际音乐节,北京这座城市所拥有的公共音乐文化现状不仅越来越有国际影响力,而且越来越呈现出多元丰富的格局 □ 本报记者 黄振伟
2005年的北京,继续演绎着一个神话:这座城市变得同巴黎、纽约一样重要,她的人民正焕发出与以往世纪不同的光彩。 上面的描述出自西方媒体的观察,类似观察10年前则是另外的表述。 1995年,同样出自西方人之口,有人这样预测,北京要和国际大都市比肩,至少要在半个世纪以后。 2005年岁末,当一部名叫《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歌剧在中国观众静息凝神的期待中开幕时,随舞台聚光灯投下的,是跨越两个世纪的光芒。 1876年,位于德国东部小城拜罗伊特的一家歌剧院,从这一年开始只演一个人的作品,那就是19世纪德国著名音乐家瓦格纳的歌剧。 百余年来,在这家歌剧院上演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已成为国际演出界最经典的文化品牌之一。许多歌剧迷不远万里赶到这里,就是为了欣赏这一经典剧目。虽然每年夏天,这家歌剧院都会出售58000张门票,但全世界每年竟然有多达50万人申请购票。据说有观众连续二十年申请而未得,以至于绝望得要自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全世界都最具号召力的经典剧目,2005年10月底登陆北京,成为轰动全球的文化新闻。几乎所有的西方演出巨头都清晰地意识到,北京的演出市场已前所未有地与国际市场接轨。 他们再也不能忽视这座遥远的东方古城,他们必须调整思维。 世界重新定位北京 当《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北京上演之后,法新社、路透社都曾高度关注这一文化事件,他们连篇累牍的报道反映出一个共同的观点:世界上任何一家顶级乐团此后都不会再拒绝来自北京的邀请。更有评论分析文章透过这一文化现象指出,世界顶级演出品牌不断“亮相”北京舞台,不仅仅是与北京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简单问题,更是北京在世界文化舞台崛起的一种信号。 对于这种评价,北京的众多乐迷们有着更直接的体验。从1998年开始举办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其邀请的国际音乐家和乐团级别每一年都在“升高”,乐迷们只要“足不出户”坐镇北京,就能欣赏到全世界的顶级演出。这与十几年前,乐迷们对在纽约、柏林等地不断举行的世界级演出只能“望梅止渴”地看看介绍文章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 2005年的北京,无论是与国际流行乐坛相接轨的流行音乐节,还是刚刚结束的高水准的国际音乐节;也无论是帕瓦罗蒂的世界告别演出、还是老牌柏林爱乐乐团的抵京。北京这座城市所拥有的公共音乐文化现状不仅越来越有国际影响力,而且越来越呈现出多元丰富的格局。 如果说音乐演出级别、规模往往是检验一座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标准之一,那么在拍卖收藏、艺术展览等诸多方面,北京所呈现出的也是越来越有国际影响力。 “毕加索的画要在北京市场上拍卖了”,2005年12月初,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后,在业界就“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可能吧”。虽然此前,毕加索的大作曾在北京市场上展览过,但从没拍卖过,因为西方的艺术品经纪人认为,人均收入不高的中国还不是他们锁定的市场。 12月初,不仅毕加索在北京被拍卖了,连同雷诺阿、米罗、夏加尔等13位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都被拍卖了。有关专家认为,此次拍卖的最大的意义是国外高端市场对北京市场的认同。而拍卖方也表示,此次大规模将西方艺术大师作品引入北京,仅仅是在北京市场的“试水”,他们在北京未来的拍卖市场上将有一系列大的计划。 早在2004年,北京拍卖行的总成交额就已经超过了香港,而在2005年的春拍市场上,北京翰海推出的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是以接近7000万元的天价成交。整整一年,北京拍卖市场行情一路走高,几千万的天价层出不穷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北京也正在成为愈来愈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品拍卖中心。 影响世界不再是梦 当世界对北京表示出浓厚的文化兴趣时,北京不只是作为一个被动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舞台,它不仅要让世界多元文化“走进来”,还要让自己的文化精髓“走出去”。 1946年,作家老舍访美时曾感慨地表示:“中国的话剧绝不逊色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舞台。”但让他感到格外遗憾地是,中国最优秀的话剧从未曾在美国舞台上演过。半个世纪之后,这种让老舍先生感到非常遗憾的现实终于发生了彻底的改观。 2005年10月27日晚,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首次在美国最高艺术殿堂——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上演。《茶馆》在国内曾经创下了连演500场的纪录,不仅成为中国话剧最知名的品牌,也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品牌。 此次演出不仅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也把在美国举行的中国文化节再次推向了高潮。当晚演出结束后,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副总裁、中国文化节的美方艺术总监阿莉西亚·亚当斯女士表示,现在美国人开始真正地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了。而承办此次演出的于静江女士则说:“我们翘首以待《茶馆》的到来已经很久很久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真的感到很自豪。中国的经济腾飞了,文化也应该跟着一道腾飞。” 《茶馆》在美国最终历时一个月之久的圆满巡演才落下帷幕。从北京“走出去”的《茶馆》不仅仅是北京文化勃兴的唯一一个个案。2005年,在巴黎、在纽约、在柏林,愈来愈多的艺术品经营商们都知道遥远的北京京郊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叫宋庄,那里盛产中国当代艺术品,他们会不远万里地来到这个古朴原始的村落去拜访那些艺术家。 北京宋庄,中国现代化进程大背景下,又一个文化勃兴的生动个案,其愈来愈大的国际影响力正有可能使其成为中国的“巴比松”。曾有中国当代艺术推动第一人之称的前瑞士驻华大使西克先生曾说:“北京有一个优秀艺术家的大空间,这些艺术家将越来越具有国际影响力。” 整个2005年,北京诸多艺术家在国际大展上频频“亮相”,以及诸多国际顶级画廊落户北京,都说明一个多元的国际文化市场正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在北京逐渐形成。北京也正是在这种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国际产生愈来愈强的文化影响力。 资本神话打造城市品牌 作为大国之都,北京的文化标本意义具备强烈的典型性,其文化话语权更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强烈象征。对于2005年的北京而言,在不断上演的成功文化个案背后潜藏着这座城市文化勃兴的无限魅力,而推动这种文化勃兴的则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本力量。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达9.4%,人均国民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 2005年6月,国际著名的甲骨文(Oracle)公司破天荒地将其全球电子商务和新技术大会移师北京,一下子包下中国大饭店、国贸、嘉里中心三家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CBD)的五星级酒店。类似的会议,微软、英特尔等大公司现在年年都抛弃了东京、纽约这样的合作城市,而是选择了北京。 资料显示,目前在北京CBD落户的企业总数已达2000多家,其中只跨国公司就有457家,外国驻京代表机构则有570家,而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则高达350多家。在未来的几年中,更将有上千亿美元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到这里。 经过二十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经济正在全面崛起,而在这种大背景下,自然会产生文化复兴之梦。北京的文化勃兴,既是在资本刺激下,文化自然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资本力量与中国文化自信的结合,二者的结合诞生了一张“和平崛起”的文化牌。北京的这张文化牌,对于2005年的世界来说是一个重要宣言,这个宣言就像一个古老的奇迹获得全新的生命一样在东方昭示着世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