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市场化迫在眉睫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 08:13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 言扬 2005年开始,人们已经意识到重化工业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是效益而是灾难。其源头在于政府长期有意压低资源价格。 政府以各种理由控制要素市场,是为了维护国有权益、宏观调控和社会稳定,但更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只是单位之间的核算工具,不具备成本的概念,越是上游的资源价格越低。这种遗产沿袭到现在,资源价格被人为压低,给市场发出错误信号,使得企业在投资时不能计算真实的成本。 价格扭曲引发了这轮投资过热,尤其是形成了全国性的重化工业运动,耗费了大量紧缺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给中国自身带来能源安全问题。 在行政干预与市场经济并存的状态下,利用行政垄断牟取私利的寻租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腐败活动就有了广泛的基础。在大量独立企业存在的情况下,政府掌握相当大部分的资源,如生产资料、土地、投资和信贷资源,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那些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以政府人为压低价格为由,要求政府给他们大量补贴。由于政府无法获得企业经营的充分信息,企业侵犯国有资产和经营不善等不正当的损失,也以政策性亏损名义要求国家赔偿和补贴。 如果由市场对生产资源进行定价,政府官员和垄断企业领导人的寻租空间就没有了。但由于计划经济思维的深入人心,再加上涉及自身利益的调整,看起来的改革之举却往往在稳固自己既有的利益。 在新公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中,原则上讲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但在具体规定上隐含行政干预的思维,比如“对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 如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话,只要投资能赚钱,什么项目都可以投资,凭什么限制企业投资呢?这种规定中隐含的是以新权力代替旧权力,继续干预企业市场行为的倾向,为以后权力市场化大开方便之门。(010256)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