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先:改革遭遇两大阻力 成败系于高层决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 08:09 《财经时报》 | |||||||||
——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 □本报记者 徐寒梅 遭遇两大阻力
《财经时报》:2005年初中央明确规定今年是改革攻坚年,重点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职能转换,但恰恰在2005年,人们对改革质疑很多,甚至出现了某些否定改革的声音。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哪些因素在阻碍改革? 杨启先:就政府改革而言,理论上应该尽快推进,但从实际情况看,往往难以推进,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政府体制服从于政治体制。在政治体制没有改革的情况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一般很难真正启动。 特别是政府体制改革是权力利益的深刻调整。过去的改革也是权力利益的调整,但往往是从上到下单向的,受益者多,受损者少,拥护程度比较高。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是政府自身的横向调整,可以说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对不少单位和个人来说,权力和利益很可能失大于得,甚至有失无得,必然遭遇很大阻力。 二是社会承受能力有限。中国现在有很多潜在的社会问题,如失业、三农、最低收入保障、分配差距等。如果改革走得太快,不仅不能缓解这些问题,反而会加重这些问题,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 关键在政府改革决心 《财经时报》:现在有不少地方政府强行征用村民土地,导致纠纷甚至惨剧,凸显现有土地制度缺陷。该如何改革? 杨启先:在如何解决土地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目前只能通过相对固定的土地使用权来解决,搞土地私有化不太可能。因为我国现在还要以公有制为基础,国有经济保持主导地位,这种意识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 《财经时报》:在这轮宏观调控中,政府相关部门动用了一些行政手段,计划经济有卷土重来的迹象,这似乎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 杨启先:宏观经济失调会引发很多经济社会问题,政府着急时有可能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因为行政干预见效往往更快。但从我国最近几次宏观调控来看,应当说用行政手段干预的成分是越来越少的。不过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要完全改变这种情况也很难。 《财经时报》:为了履行WTO的承诺,银行业在外部压力下,改革进展很快,而医改、教改因为没有这种外在压力,改革都不太成功。我们是否需要通过加大开放的力度,从外部寻找改革动力? 杨启先: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就提出要“通过开放促进改革”。在国内金融风险、对外开放双重压力下,政府做出了深入改革国有四大银行的决定,给几大国有银行注入巨额资金,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使市场化改革得以进行,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较好效果。这说明中国的任何改革,关键看政府改革的决心。 改革突破口 《财经时报》:目前改革面临很大阻力,下一步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 杨启先:政府改革阻力虽大,但也不能因此停步。我认为目前最好的办法是釜底抽薪,通过进一步推进资金和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来有效促使政府职能的转变。 现在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主要已经不再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而是通过掌握要素分配,掌握大批垄断性和半垄断性国有企业来实现。 只要生产要素市场化了,政府就不可能用行政办法随意干预生产要素的配置,其职能就必须转换。国有企业就再也不能吃银行的“大锅饭”,不改革就会被淘汰,这样也可以逼迫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财经时报》:除了推进要素市场化,还可以做哪些实质性的改革? 杨启先:可以进一步推进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改革。搞好这些改革不仅可以解决这些社会事业长期落后的问题,而且可以提高群众对改革的支持度,获得他们的真心拥护。 这几个方面都是“以人为本”的实事,也需要政府扎扎实实去做。现在政府应当说有能力做这些事情。即使财力不够,政府也可以通过缩减财政性的基本建设投资、适当减少国家在生产经营项目方面的投入来办好这几件实事。 推进要素市场化、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只要高层下决心,是比较容易推进的事情,政治阻力也不大。当这方面的改革进行一段时间后,人们对政府的支持度更高了,政府本身的职能也大大减少了,那时候再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阻力就会小得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