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吴敬琏先生回答 贫困群体拿什么去反对改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 08:58 中国经济时报 | |||||||||
■梁发芾 2005年12月23日《商务周刊》文章《“市场原教旨主义”走下神坛》,给人印象深刻。中国正在反思这几年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将来的取向,或许是要矫正市场化神话带来的弊端,改革要更加回归到政府主导的道路。
近几年的改革,有成功有失败。不用说,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如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即使不是失败,也至少在过度市场化中,伤害了广大百姓的利益。对于教育、医疗这些准公共产品,完全走向市场化确实是不可取的。政府应当担当更大的责任。但是,在反思失误或者错误的改革时,不应忽略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就是,任何改革,只有让人民充分参与,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充分发挥政治民主,才是避免失误的惟一正确的道路。如果忽略这一点,那么,矫正市场化,会不会又走上政府过多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老局面? 人们也许不会忘记前几日吴敬琏就改革问题说的一句激愤的话:“什么人可能反对改革?一个是既得利益集团,一个是贫困群体。”(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吴先生也许说对了一半:贫困群体可能真的反对某种改革,比如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但问题是,这种以牺牲贫困群体切身利益进行的改革,怎么能够有理由得到贫困群体的由衷支持呢?话说回来,就是这些利益相关者,他们反对这种伤害自己的改革的时候,又有什么机会,去表达反对的意见呢?影响决策的作出和实施呢? 在过去的一些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改革中,民众基本上是没有发言权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走下神坛》披露了此前一份由卫生部制订的未公开的《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以前隶属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医院的剥离工作,必须在2005年以前完成……各级政府将只保留一两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大型医院,其他医院将逐步对业外资本开放。”根据“上面的精神”,下面闻风而动。像这种事关人民健康重大事项的改革,却是按照未公布的部门文件指导执行的。人民不但不能参与,而且根本不能知情。公众缺席进行的改革,不能保证公众利益,甚至仅仅了为了满足决策者执行者的利益,也就不难理解。而这种违背公众利益的改革,受到公众的反对是理所当然的。而如果他们能够参与到决定改革的政治进程之中,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则这种严重伤害民众的改革,也许就不能通过。 过度市场化的改革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现在反思、反拨、矫正,都是必要的。但是,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市场化,而在于民主政治的不完善,人民的缺席。如果这种现状不能改变,则仍然不能保证拨乱一定能够反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卫生部长高强说,“在欧洲发达国家,医疗卫生费用的80%—90%由政府负担。即使是美国那样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医疗卫生服务高度市场化的国家,政府卫生支出也占到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支出的45.6%(2003年)。而我国这个比例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30%以上,一直降到2000年的7.7%,甚至在2003年抗击非典,也仅占8.4%。”(《“市场原教旨主义”走下神坛》)我国政府对于卫生费的投入之少,可见一斑。这里涉及的是政府预算分配的问题。如果人民不能控制预算,则政府对财政资金的支出就不会有什么章法,他们宁可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公车、豪华办公楼以及公款吃喝游玩,也决不会自动地投入到公共产品的生产如教育卫生之中。卫生改革拒绝市场化,政府就能自动提高对于卫生预算的支出?我看未必。 所以,在目前反思改革的工作中,根本的问题,不是只看到某些改革出现了失误,某些甚至已经失败这样表面的现象。要从根本上找到原因。在我看来,根本的原因就是人民民主权利和权力的缺席造成的。因此,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健全民主政治,让人民根据自己的利益,自己决定如何改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