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威胁中国金融安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4日 13:31 《财经时报》 | |||||||||
牛丽静 “金融安全”四个字,是当前中国的金融业界和学术界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 有关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是否被“贱卖”、外资有无“操控”中国金融业的大讨论更是甚嚣尘上,愈演愈烈。
一些开放派的代表人物多次在公开场合反驳“外资威胁中国金融安全”的言论,他们强调,借助外资金融机构之经验与力量,将可解决中国金融体系安全的难题。 反方认为,国际化程度还不高的中国金融体系极为脆弱,外资若大肆进军中国,将最终影响中国金融稳定。 争议双方似乎都在为中国金融安全考虑。究竟是保护主义还是开放主义会威胁中国金融安全? 目前,争论已从业界蔓延至管理层。近期,高层对外资进入中国金融业的谨慎态度表明——受上述争论影响,管理层已对开放步骤举棋不定。外资参股中国券商的审批被暂停,即是最有力的佐证。 导火索 2005年,中国金融业开放进程之快、程度之深、影响之大举世瞩目。截至目前,外资共参股15家中资银行;中外合资成立的基金公司有19家;外资参股和控股的保险公司达19家;50家资产管理公司中,有20家为中外合资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预计出让的股权总标的超过200亿美元。 其中,中国建设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海外上市,成为国有银行深化改革和国际化的标志性事件。正是这一事件,引发了各界对“国有银行被贱卖”的指责。 这使得此前被广泛认同的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政策,成为大众和媒体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针对上述观点,对开放持积极倡导意见的人士进行了反驳,并推动相关争论逐渐升级。 在开放派看来,简单地把战略引资时的成交价格与IPO时的发行价格或目前公开市场股市价格进行比较,有失片面。 保护主义者针对此强调,相关价格折让不合理,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并将国有股权贱卖的争论演变至“是否应该以外资银行为绝对主角引进战略投资者”、“外资是否会操控中国金融业,威胁中国金融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其中更极端的意见是,只有继续强化对银行的国有控股,抑制外资的侵入,方可解决中国银行体系的安全。 种种争论,显然已让金融监管决策层受到了莫大的困扰。 困扰 此前,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暂停了与科威特投资局和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10亿美元的股份收购谈判。 业界盛传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对外资介入金融产业的担忧越来越大。 这样的担忧不只限于银行业,也包括外资急于进入的证券业。目前,中国已暂停外资入股中国券商的审批,其中也包括瑞银集团对北京证券的重组。 愈演愈烈的争论已经演变至超乎理性,这逼迫管理层不得不公开表态。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强调,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仍是今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要思路之一。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中国还将适当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入股金融机构的比例。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