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五粮液为何痴心不改 继续自己的制造汽车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 11:19 中华工商时报

  □王义伟

  年终岁末,最好卖的商品之一是酒,最不好卖的商品之一是汽车。

  酒好卖,无需说明原因;汽车不好卖,是因为产能过剩了,库存积压了。

  刚刚结束的国家发改委年度工作会议传出消息,目前存在产能过剩压力的行业有10个,其中就包括汽车。相关信息显示,现在我国已有整车生产能力800万辆,在建的产能为220万辆,过剩200万辆。发改委工业司官员透露,“十一五”期间形势更加严峻,如果不对投资进行限制,“十一五”期末,汽车产能可达2000万辆左右,比实际需求多出一倍还多。

  形势很严峻。对于那些已经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和准备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的投资者来说,红灯已经亮起来了。

  有一个投资者却在执意前行,这就是国内白酒行业的龙头老大:

五粮液集团。

  根据媒体的报道,11月下旬,五粮液集团下属的普什公司正式决定在重庆九龙坡生产汽车机械模具及

发动机零部件,总投资3亿元。业内人士估计,五粮液可能会通过已经熟悉的生产环节,采用收购、并购的方式与汽车制造企业联合,然后正式进入汽车业。此前,五粮液集团总裁王国春曾表示,五粮液已完全具备整车的生产能力。

  五粮液最初决定进军汽车制造,是在2003年。在这前后,由于汽车业的巨大利润和广阔前景,国内企业曾掀起一股规模庞大的外行造车的热潮,其中五粮液是吸引眼球最多的赶时髦者,有评论甚至用“酒后造车”加以嘲讽。

  2003年做出决定的时候,五粮液对自己是充满信心的。当时他们判断,国内汽车销售市场很好,国际整车毛利只有5%左右,而中国还在20%以上。不但如此,五粮液由于销售业绩一直很好,手中存有大量现金,因此,在汽车之外,还进军其他产业,开始了自己的多元化战略。五粮液在多元化战略中表现出了充分的自信。王国春曾经表示,五粮液将要介入的新产业必须遵循四大标准,其中一个标准就是“5年内进不到行业前三名、10年内做不到龙头老大的不介入”。至于如何才能做到老大,王国春说:“一旦选定这个行业,我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尽可能多的集中人力、物力,10年内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老大。”

  转眼两年过去了,酒类市场风云依旧,汽车生产厂商的步伐却日趋艰难。整个2005年,人们听到的最多的声音是降价,

国产车降价、合资车也降价,低档车降价、高档车也降价。汽车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事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五粮液痴心不改,继续自己的制造汽车之路,确实让人感到费解。

  笔者猜测,五粮液坚持造车的原因不外乎两条:其一,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进来了,骑虎难下,回头很

  难;其二,对自己仍然具备充足的信心,还是想在汽车制造领域有一番作为。

  我们很难预料五粮液的造车之路会走到哪一步,但是有一点是让人担忧的:假如有一天五粮液推出了属于自己的整车,消费者能否接受是一个大问题。毕竟,开着一辆由造酒企业造出来的车,至少在笔者看来,心里面的感觉一定是怪怪的。不但笔者,相信很多消费者的感觉也会是怪怪的。

  这是一种消费心理障碍。对五粮液来说,这是一个关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