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红学雾瘴80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7日 14:07 《财经时报》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与之伴生的“红学”研究中,可以说是“烽火四起,诸侯割据”,俨然一场不能结束的“战争”。无论“正统”的学术圈子,还是“民间”江湖,数不清的研究者为《红楼梦》“皓首穷经”,但究竟哪一种红学研究算是真正的研究呢?红学到底有没有一种真相可以探寻?

  长期以来,红学在中国历史上承载了太多本不应该承载的东西,其意义和价值都被
严重放大,其影响早已超越简单的文化及文学范畴。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领域,红学所承载的重负早已使原来的学术宗旨变得面目全非。

  而在现代,坊间早就有“一本《红楼梦》究竟养了多少红学专家”的疑问。围绕“红学”研究,不知不觉间已形成了一条巨大的产业经济链,从出版、影视、旅游,到各种文化活动、学术会议,以及各级红学研究和出版机构,都足以说明《红楼梦》在“现代思维”的开发下,早以变成一座红楼“金”梦。

  □ 本报记者 黄振伟

  如果谁说“《红楼梦》是一部小说”,那一定会遭到耻笑的,只要是中国人,谁会不知道《红楼梦》是部小说呢?

  “我要郑重其事地告诉那些红学研究专家们,《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而不是一部什么秘史、家史,这样研究下去,只能将读者引入‘歧途’。”来自四川的老作家、民间红学研究者克非在谈到目前的红学研究现状时,显然很激动,“可以说,近80年来,现代红学研究就笼罩在一片雾瘴之中。”

  与他的激动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当下红学界对于他的“郑重其事”,则几乎集体地保持“沉默”。在这“沉默”的背后,则隐含着“正统”与“民间”红学界战争的导火索。

  与克非遭遇的“沉默”相比,著名作家刘心武显然因研究“红学”而点燃了“战争”导火索,他受到的“待遇”不是“沉默”,而是火药味十足的猛烈“抨击”。在最新出版《艺术评论》上,数位中国清史学者以及红学研究最权威的专家接受采访或者撰文,表示绝对不能再“容忍”刘心武的红学研究了,他们必须“站出来”说话了,必须为“红学”“正名”了。而刘心武也针锋相对地表示,“红学界”针对他的态度不是平等的正常的学术讨论,他无法接受“红学界”这种居高临下的批评方式。

  这场已经持续了数月之久的“红学战争”正在愈演愈烈,也正在将“红学研究的是是非非”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从而将一场学术研究争鸣演变成一场备受关注的公共文化事件。

  红学界“隐私”

  10多年前,克非是无论如何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向红学界扔下一颗“炸弹”的,当时他还在兢兢业业地写小说,只是在偶然的一次重病卧床中,重读《红楼梦》以及相关的脂本、脂批等著作后,让他对很多大家的“红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疑惑,于是在接下来的10年中,他放弃了小说写作,专心研究《红楼梦》,最终写成了《红学末路》一书。

  他在该书中不仅质疑了胡适、冯其庸等红学大家已成定论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彻底否定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学者称,克非的研究成果,使胡适以来的80多年的新红学研究,遭遇了一次最彻底的颠覆。但就是这“最彻底的颠覆炸弹”在红学界炸出的结果却是“沉默”。

  克非对记者说:“我知道红学界的权威们对我保持‘沉默’,是觉得我的研究成果是‘垃圾’,不值得争论,‘沉默’更是对我研究‘红学’身份的怀疑,因为我是个民间红学研究者,不是‘正统’出身。”

  著名作家刘心武同样是个“民间红学研究者”,他的“正当职业”应该是“好好写小说”,但因为《红楼梦》的魅力,他也“深陷”红学研究中,不仅出版了红学专著,而且还“登陆”央视“揭秘《红楼梦》”,也就是因为这一档节目的热播,才在公众中掀起了一场席卷大江南北的“红楼热”,但他同样遭到了研究“身份”的质疑。

  在红学界,“正统”与“民间”是有绝对区别的,这属于不能曝光的“隐私”。在记者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被访者,无论是红学研究专家,还是民间红学研究者,都在小心翼翼地回避这个问题,都对这种问题表示“不愿意多谈”。

  寻找“红学”真相

  解读《红楼梦》的讲座历来很多,为什么并非“红学”专家的刘心武在并非“黄金”时段的解读能够被观众如此关注?这恐怕就要得益于刘心武“解读”《红楼梦》的独特方法了,秦可卿身份之谜、元春死亡之谜,妙玉情爱之谜……一个又一个谜团的“解读”,将观众牢牢地钉在电视机前。

  “揭秘《红楼梦》”虽然得到了大众的“厚爱”,但却遭到了诸多红学专家们的强烈“质疑”。他们都表示担心刘心武“红学”研究在社会上的轰动效应会对公众理解《红楼梦》产生误导。

  对于诸多红学家的质疑,刘心武对记者表示:“我不是红学研究机构的成员,也跟红楼梦学会没关系,甚至在个别红学权威看来,我在红楼梦研究方面是没有发言权的,我的全部论说都是外行话。”虽然刘心武在红学专家眼里是“外行”,但他的出现毕竟激活了正统“红学”的沉闷局面。用刘心武自己的话说就是“为民间红学拱开了一道篱藩。”

  但就是在“民间”,关于“红学”研究的争议也是泾渭分明的,克非显然就不同意刘心武的“研究成果”,而克非的“研究成果”同样遭到了一些民间红学研究者的“非议”;而在“正统”的学术圈子内,关于“红学”的论战,更是“烽火四起,诸侯割据”,俨然是一场永远不会结束的“战争”。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两百多年来的“红学”研究中,无论是“正统”还是“民间”,究竟哪一种红学研究算是真正的研究呢?红学到底有没有一种真相可以探寻。

  随着记者采访的不断深入,逐渐发现红学研究似乎是没有“真相”可以探寻的,每个红学研究专家,每个民间红学研究者,都有一套自己对“红学”研究的独特见解,就像早在60多年前,鲁迅先生说过的那样,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长期以来,红学在中国历史上承载了太多本不应该承载的重负,其意义和价值都被严重放大,其影响早已超越文化、文学意义的范畴。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领域,红学所承载的内容早已使原来的学术宗旨变得面目全非。

  “红学”的产值统计

  当作家刘心武走下荧屏,携最新出版的根据同名电视讲座整理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书在西单图书大厦签售,慕名而来的读者很早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面对如此热闹的签售现场,乐坏了出版方。在图书市场整体呈现低迷状态时,刘心武的“红学”著作在一个月内取得了发行10万册的不俗业绩,红学家周汝昌的几本“红学”著作也都在几万册以上。“红学”出版何以能逆势而上如此“飘红”?

  著名红学家周思源认为这是因为《红楼梦》本身太有魅力了。

  坊间早就有“一本《红楼梦》究竟养了多少红学专家”的疑问。而当记者想探清“红学”背后究竟潜藏着多少经济利益时,却遇到了大难题。无论是向众多红学专家请教,还是问询中国最高的红楼梦专业研究机构——红楼梦研究所,都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因为这个数字实在太庞大了,根本无法统计。

  红搂梦研究所副所长孙玉明告诉记者,保守地估计,每年的“红学”著作都应该在二、三百本之多,而论文更是无法统计。而当记者追问为什么每年会有如此之多的论文产生时,是不是与个人评定职称以及其它利益有关时,孙玉明并没有正面回答记者,只是说,原因是多方面的。

  据记者在北大图书馆所作的调查表明,2003年,红学论文有338篇;2004年,红学论文有391篇;2005年还没有结束,但已发表的红学论文就有256篇之多。这种调查仅仅限于北大图书馆,如果把全国所有图书馆及高校学报上的论文做个彻底的统计,得到的数字肯定是天文数字。

  一本《红搂梦》究竟养活了多少家出版社呢?一位出版界的专业人士估计,《红楼梦》至今全球发行应该在上亿册之多,仅出版《红楼梦》一书至少就在几十亿元的产值,所以市场上才会有那么多出版社出版的不下几百种的各种不同版本。

  与出版相关的还有全国各地众多的红学协会,据孙玉明介绍,中国红楼梦学会是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于1980年成立后,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成立分会,而一些高校也纷纷成立分会,分会定期举行活动并印行交流刊物,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红学网络,其间所牵涉到的种种经济利益更是难以计数。

  “红学”经济链究竟有多长

  自《红楼梦》面世以来,围绕它所衍生的“红学”不知不觉间已形成了一条巨大的产业经济链,出版仅仅是其中的一环,除此之外,各种围绕《红楼梦》的文化活动、学术会议,以及影视、旅游等相关方面,都足以说明《红楼梦》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大金山”。

  当年央视投拍的《红楼梦》电视剧,只有近五百万元的资金投入,而取得的巨大回报是众所周知的。正是在这样巨大回报的诱惑下,几年以来,关于重拍《红楼梦》的抢夺权在影视圈内几乎争得“你死我活”。早在2001年8月,就有两家单位同时向广电总局申报重拍《红楼梦》。

  其后,一项预计将投入过亿元的“《红楼梦》重拍工程”宣告正式启动,与此同时,由黄健中执导的电视连续剧《红楼丫头》也已投入拍摄,而另一部《红楼梦》人物系列电视剧也已获得广电总局的立项批准。

  而在旅游方面,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而兴建的北京“大观园”和河北正定的“荣国府”早就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类似主题公园的地方,它们为地方旅游所开发出的旅游资源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而运作《红楼梦》重拍工程的出资方为拍摄这部电视剧,将建造6处“红楼梦影视国际游览城”,计划选址北京、广东、山东潍坊、三亚和沈阳等地,这无疑都是看好“红楼旅游”这块大蛋糕。而为了培养新版《红楼梦》的演员,出资方还将建立一个“红楼梦影视艺术学院”,大赚“红楼教育”的钱。

  孙玉明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就有台湾商人要到大陆来开发“红楼之旅”路线,想把国内与《红搂梦》有关的旅游景点全部“一网打尽”,而扬州市、南京市,以及北京大观园都曾投入重金开发“红楼宴”。

  看来,与红楼梦有关的一切似乎都能与经济挂上钩,《红楼梦》在现实中已成了很多人的“金楼梦”。不知道当年举家食粥的曹雪芹先生如果知道这一切,会作何感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