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经济外交已经由初级走向中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 20:50 《财经时报》

  中国的经济外交已处于中级阶段,在纺织品贸易和多哈回合的“张弛有度”,反映出这一理念的逐渐成熟;而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是在未来,中国赢得对国际经济规则的重大话语权,并逐步对整个国际经济体系的走向施加影响

  □ 本报特约记者 辛秀

  2005年,可以说是中国的经济外交年。无论作为主办方还是邀请方,中国可谓大戏连台,重量级的经济会议一次次与中国亲密接触。

  随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的深入贯彻,中国正在成为国际财政、财经领域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外交活动、外交磋商等,为本国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国际经济交往和活动的氛围和环境”,如今被频繁的高调提出,作为一国政府职能的题中之义。

  大戏连台

  “要熟练运用和驾驭经济外交,首先要利用好现有的多边、双边经济机制。”财政部国际司司长朱光耀认为,“经济外交应着眼于为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包括建立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有序的经济制度,同时尽可能争取其他国家对本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的理解和认同。”

  让中国人渐渐熟悉“经济外交”的是今年一系列的国际贸易争端。4月,欧盟对中国9类

纺织品进行特别限制调查;5月,美国又宣布对中国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之后是艰苦的谈判——七轮未果,第八轮还将继续。

  此间,中国政府高官们也在高规格的财经会议上纷纷高调发言,5月,财富全球论坛创纪录地三度光临中国,胡锦涛主席发表演说驳斥“中国威胁论”;6月,亚欧财长会议首次来到中国,温家宝总理强调

人民币汇率要坚持自主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9月的G7会议和10月的G20会议上,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也做出了“经济外交”促进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论断。

  人们注意到,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声音日渐响亮,预示着中国在国际财经领域的话语权将不断增大。中国多次出席或主办全球重量级的财经会议,在多边、双边财经机制中发挥独特魅力,更好地维护了国家利益。活跃的经济外交为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搭建了桥梁。

  经济外交逐渐成熟

  中国商务部国际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中国的经济外交已处于中级阶段。经济外交作为国际整个外交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毛泽东时代的对外援助,实际上就已经是一种经济外交,那可以被看做经济外交的“初级阶段”。

  梅认为,初级阶段的经济外交又分为两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

中国经济外交的目标是打破东西方集团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封锁,为中国赢得政治和经济上的生存权。

  美国在1950年对华实施了全面的贸易禁运,操纵巴黎统筹委员会(西方国家联合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贸易禁运的组织)制定的对华禁运项目,竟多达对苏禁运项目的两倍。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外交主要成就有两点:其一是通过对欧、对日经贸,维系住了通向世界市场的大门;其二是通过对外援助,打破了中国的政治孤立局面。

  第二个时期以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为标志,到加入WTO为止。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的目标,是跻身世界经济体系。

  目前,中国经济外交业已步入中级阶段,此阶段是从中国入世之后开始。这一阶段与初级阶段的第二时期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中国开始寻求在现行国际经济体系的框架下影响国际经济规则,而不是此前那样完全被动地接受既有的规则,“与国际惯例接轨”。

  而经济外交的高级阶段,是指未来中国已经赢得了对国际经济规则的重大话语权,通过积极的经济外交,维护自己的这种地位和影响力,并逐步对整个国际经济体系的走向施加影响。

  寻求更大贸易发展空间

  随着中国外交思路的延展,和别国高官互访的频繁,经济外交已经取代了口水战,中国对外贸易争端的解决方式在近来展现了新的思路。

  在纺织品贸易以及多哈回合谈判中的张弛策略,正是这种新思路的体现。

  眼下,中国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新一轮浪潮中。尽管国际经济的决策机构或决策权被垄断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国际经济秩序并不合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具有政治性背景的经济摩擦,但是中国仍必须在现有框架内争取最大发展空间,维护国家的利益。

  朱光耀期望,“我们要凭借着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贸易纽带把我们同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的市场、世界的工厂,还要继续努力成为世界的研发中心。”

  梅新育则认为,寻求更大的贸易发展空间应当做到两点:其一是全力保护、充分利用现有国际经济规则赋予中国的权利;其二是在新的国际经济规则制定过程中,尽可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引导国际经济规则,向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发展,多哈回合正是这样一个机会。

  为此,中国需要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集体行动的力量。同时,利用交流、决策的机会,让其他贸易伙伴真正重视中国的立场,尽可能多地接受中国的要求,增强中国在国际财经领域的话语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