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药品的恐吓营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 15:25 红网 | |||||||||
现在的疾病真是越来越让人害怕了,不信就看看那些药品广告, 咽炎药品广告的大标题是“警惕!慢性咽炎导致死亡”,“咽喉炎的危害不可忽视,咽癌、喉癌发病率直线上升”;某排毒药品的广告是“王女士讲述惊心历程,下阴毒素‘逼疯’少妇”;某减肥药则直言“某女士过度肥胖,丈夫非要‘休妻’,吃药后小两口合好如初……这些危险真有那么严重吗?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是中了商家“恐吓营销”的圈套。
所谓恐吓营销,就是厂商虚张声势,故意夸大生活中的危险和疾病的潜在害处,借以推销自己或打击对手。其中看似令人信服、震惊的数据和原理,常常是任意夸张乃至随口编造的。比如前一段补钙药盛行,一些药厂就声称中国人100%缺钙;某主打维生素A的保健品则称“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有1亿人缺乏维生素A”……看起来是关心大众健康,而最后都归结到一点:买我们的产品,保证有效。看到这样恐怖的广告,出于生命安全考虑,许多消费者会不由自主地对号入座,去买广告中的商品。令人困惑的是,这些广告大都以科普文章的形式,出现在报刊的生活、信息类版面上,不经意间还以为是专家论述,实则是厂商花重金打的广告。 恐吓营销的盛行,反映出药品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在经历概念战、名人代言战之后,厂商终于又找到一个能抓住消费者内心的绝招:打安全、健康牌。这种吓唬可能会带来药品销量的飙升,但也可能引火烧身,败坏品牌声誉。当消费者识破“狼来了”的把戏,发现那些威胁性的原理和数据实为噱头时,你再吓唬可就不管用了。许多消费者就指出,一些药品、保健品广告中的病症既没有渲染得那么危险,产品疗效也没有那么神奇,于是转而对所有的广告产生不信任态度。 最近,某著名“抗癌保健品”营销经理及客情主管培训会上公司副总裁的发言被媒体曝光,其中明言营销是一场“心理游戏”,“肿瘤患者是一个心理极度失衡的人,然后才是一个肿瘤病人”,其最大的心理特征是恐惧,要通过“假设性测试”,“现在病情已经到了这个程度,如果不赶快服用我们的产品,将会怎么怎么样”,“让病人的恐惧感更加明确”(以上见9月15日《南方周末》)。看看吧,恐吓营销已经上升到心理学的高度了,骗人已经成了系统的“理论”! 一个有长远眼光的企业,是不会以欺骗、吓唬消费者来推销产品的。药品厂商应摒弃短期行为,以真实、可信的形象展现给消费者。除了企业自律,尚需有关部门对媒体、广告严格把关,对那些在广告中运用虚假、夸大的数据资料,对那些在科普文章中夹杂广告的,一律拿下,严格处罚,别再让害群之马危害市场轶序。 (作者:赵华英)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