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良不是学经济的 门外汉讲话有点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 02:16 第一财经日报 | |||||||||||
李华芳 社会学家丁学良说,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按照我的理解,这话里面有两层意思,值得说一说。其一,丁学良不是学经济的,属于门外汉讲话,有点直;其二,这个数字并不意味着就是标准,只是个说法而已。正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不是确指的数字。不过有一点,丁学良教授说得也没错,中国的经济学家的确是少了点。
不过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有些媒体要说经济学者的事情,却去采访社会学家呢?虽然说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说法,但这很可能是针对天才而言的,大部分情况下,纵然不是“隔行如隔山”,也是“术业有专攻”的。这里不是批评丁学良教授,丁教授作为社会思想大师丹尼尔·贝尔的关门弟子,对中国社会思潮的分析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后续的媒体评论让人有点哭笑不得。比如,有甚者气势汹汹,质问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是不是拿着纳税人的钱为利益集团说话,“主流经济学家”应当如何反思,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但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在于,什么是主流经济学家?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主流经济学(mainschool economics)是指用现代经济学体系及其工具进行经济分析的学问,其建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萨谬尔森将古典经济学形式化为标记。其后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是弗里德曼关于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文章发表,这奠定了芝加哥学派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领军地位。当然,为此作出贡献的还包括迪雷克特、阿罗、施蒂格勒、贝克尔、科斯、卢卡斯、莫迪格里尼等人。 主流的“流”是什么意思,在英文中就是school,也就是一个流派的意思。要在学术史上,称得上流派,并不简单,芝加哥学派在其中也是历经沉浮,最终奠定其主流地位。这不仅是因为思想上的睿智,也是因为方法上的便捷。当然把芝加哥学派称为主流经济学,并不是因为芝加哥的经济学者自吹自擂,他们就能变成主流经济学家,按照艾智仁的说法,所谓“主流”是市场挑选出来的。因为芝加哥学派是在和其他学派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才取得主流地位的。 所以在经济学上,所谓主流,是有特指的。显然,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并不是说在媒体上经常露脸就能混充主流经济学者。没点真才实学,那只能是南郭先生。那么如何来分辨一个人是不是主流经济学者呢?幸好,芝加哥学派在杀出血路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些武器。只要使用精当,那就是主流的。否则,就不是了。这些武器中又有五种非常有代表性,其一曰“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说的是经济体制同效率不相关;其二是MM定理(莫迪格里尼-米勒定理),是说金融工具同效率不相关;其三曰科斯定理,说的是只要交易费用为零,经济制度与效率不相关;其四曰卢卡斯货币中性理论,从微观到宏观,主要就是因为有了货币,卢卡斯提供的理论基准是,从长期看,货币政策与经济绩效无关;第五是BS模型(贝克尔-施蒂格勒模型),这一理论揭示出执法体制(只要有独立法庭执法并切实可行)同执法效率无关。 当然,以上只是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个普遍看法,至于在中国,什么是主流,或许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些媒体只看见“主流”两字,而不想搞清事情真相,有点哗众取宠的意味。经济学者,按照芝加哥大学新闻处的分类,至少有这么几种:1,理论经济学者,包括做实证工作的;2,政策分析经济学者,包括搞调研的、做官的以及对媒体发言的;3,企业经济学者,包括经营的、做咨询的。也就是说经济学者为利益集团代言,实际上也是正常现象。比如费尔德斯坦是总统竞选顾问委员会的,查尔斯·舒尔茨是总统经济委员会的顾问,格林斯潘是美联储主席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经济问题保持其个人的观点。而真正将所谓主流经济学者挑选出来的,不要忘记,正是竞争激烈的市场。 在今天,捍卫主流经济学家,并不是意味着我要捍卫某几个人。因为芝加哥学派阐释得很清楚,经济学家并不重要,市场才是重要的。所以捍卫一个竞争有序的“学者市场”,淘汰滥竽充数者,将最终捍卫“主流”的尊严。(作者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