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张卓元教授访谈 计划与规划一字之差说明了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 11:47 北京日报

  从计划改为规划,绝不是简单的用语的变化,而是反映了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管理制度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理念

  一、从计划到规划,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理念

  问:最近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表明,从第十一个五年起,我国在描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时用规划而不再用计划,为什么要这样改?

  张卓元:表面看来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上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从计划发展为规划,有其深刻的含义。

  从计划改为规划,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已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既然资源配置已主要由市场调节,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职能已大大弱化,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像过去一样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角,定指标,安排项目,直接配置各类经济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主角应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公司。所以,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凡是市场、企业能做并且做得好的事情,政府都要脱手,让市场、企业去做,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了。可以说,从计划到规划的转变,体现出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理念。

  二、计划改为规划,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无所作为了

  问: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改为规划就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一点。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政府的工作就轻松了?政府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张卓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并不是无所作为的。政府仍然要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

  首先是经济调节职能。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宏观经济调控。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比如,在经济偏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时实施紧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在经济偏冷、出现通货紧缩时实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保持经济的稳定和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经验证明,经济稳定增长是最佳选择,从长远看更是如此。宏观经济调控不能泛化,不能把政府的各种经济调节活动都说成是宏观调控,否则容易导致政府在宏观调控名义下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甚至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宏观经济政策是调节供求总量的政策。在一般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对各市场主体而言是无差别的,如调节宏观经济最重要的杠杆利率的变动就是这样。区别对待的政策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特征,宁可说这是政府一般经济调节政策常见的现象。宏观经济调控是中央政府的职能,地方政府无权也不可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政府还要从事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特别是,政府要认真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非典”事件暴露出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一大弱项,今后需要着重加强,包括要做到政府为人民群众公共服务均等化,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能悬殊。

  三、计划与规划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指标,而在于前者为指令性和层层分解下达的,后者则是指导性主要靠经济手段引导来实现的

  问:计划中的指标与规划中的指标在含义上有何本质不同?落实途径又有何实质性变化?

  张卓元:根据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上述定位,政府在制订五年建设规划时,主要着眼于解决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问题,提出重要思路和对策,以及提出对市场配置资源和宏观调控的导向性意见。计划指标均为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比如,针对“十一五”时期资源瓶颈约束加强,这次《建议》突出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要求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相应地采取一系列方针政策,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开放等,以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提出“十一五”期末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目标时,特地提出要求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等。这两个经济目标是互相搭配的,体现了政府“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两个指标的实现,不是靠下达指令性指标层层分解下达,而主要也是靠实施有效的方针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和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指出,在这当中,转换政府职能,改革干部考核和任用体制,深化财税改革,深化价格改革以校正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具有重要作用。可见,计划和规划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指标(尽管规划的指标是极少且是综合性的),而在前者为指令性和层层分解下达的,后者则是指导性主要靠经济手段引导来实现的。这反映出了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定具体指标向间接提指导性建议、从项目管理到规划管理的转变。

  四、从计划改为规划,含有促进政府职能转换的意思

  问:前一段,很多专家在谈到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时,都认为是政府改革、政府职能转变。这次计划改为规划,是否对政府职能真正转变有一定促进作用?

  张卓元:这次“十一五”用规划而不用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现实意义,就是当前政府同市场与企业的关系还未完全摆正,政府对经济不恰当的干预还是多了,政府职能越位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突出的表现是政府实际支配的资源过多。资料显示,2003年以来这一轮由过度投资带动的经济过热中,政府直接投资的比例超过60%,政府通过廉价征用土地促成了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政绩工程的大量兴建和开发区的过度膨胀。在很多情况下,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是调控地方政府粗放式扩张经济的行为,并且不得不用行政手段,否则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这次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是制订规划而不是计划,也有催促政府加快转换职能的意思。《建议》第22条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后面的内容包括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政府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等,都很有针对性,主要是要求政府职能归位,不要错位、越位。这是《建议》的一大亮点。

  总之,从计划改为规划,绝不是简单的用语的改变,而是反映了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管理制度的重大变化,是我国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促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本报记者 刘立志)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