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学家水货多 跟生意人没什么区别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 10:16 证券时报 | |||||||||||
刘锐 因巴金去世引发的有关国内“经济学家”职业操守的的争论尚未平息,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又轰了一炮,说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会超过5个。一语既出,网上立马翻江倒海。
丁教授的“五个论”虽然未免绝对了一点,但却不无道理。因为正如他所批评的那样,国内某些经济学家一心想着为利益集团代言,本来百花齐放的社会科学界一直是经济学家在唱独角戏。老百姓和教授的初衷基本一样,那就是恨铁不成钢。 “经济学家”头顶科学的光环,吃香喝辣,老百姓为何就偏不“感冒”呢?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是国内经济学家真货不多,“水货“倒不少。“水货”多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中国至今还从未形成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性经济学体系,即使中国气势磅礴的改革为经济研究者们提供了绝好素材和活生生的样板。国内“经济学家”的队伍之庞大,不仅令国内其他学科望尘莫及,也令国外学者自叹不如。一些学者,本来连学术皮毛都没摸透的,居然也顶着“经济学家”的帽子招摇过市。 二是国内经济学家什么都能讲,什么都敢讲。赶上这经济学成为“显学”的好时代,国内的“明星”经济学家们无形中把自身看成是全能型,更吃得开。上至国家经济决策,下至市场体制改革、企业改革重组甚至股权分置改革,到处都有他们的论述。今天上论坛,明天作报告;这里做独立董事,那里做院长,一天到晚电话不断,比大企业老总还忙.......然而,做教学的不站讲台,搞研究的不坐板凳,肚里就那点“货”,天天讲,到处讲,时间长了,就好比关公卖豆腐———人“硬”货软。无论叫得多好听,充其量也只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大杂烩,只是给国内引进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概念与术语。现在经济学研究愈来愈细化,更加讲求治学严谨与分工,而国内有些学者今天讲股市、明天谈楼市,后天论汇市,样样都搞,样样都不精。 三是为利益集团代言。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到处“走穴”、跑场子,这已不是什么公开的秘密,这可能是老百姓最痛恨的一点。“经济学家”讲错了东西,说错了话,这些问题都不大,充其量大家只是认为水平不够而一笑而过,也不造成什么危害,因为这属于学术水平问题。但如果挟带着为利益集团代言的“私货”,指东朝西、颠倒是非,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公众甚至政府决策形成严重误导,那就是人品道德问题了。现在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学术多年没长进,但荷包却一天比一天鼓涨。说白了,这样的“经济学家”与生意人没有什么区别,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与一般生意人稍有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比生意人更“文雅”一些,更隐蔽一些。他们搞钱决不会象普通人那样露骨和低三下四,他们是穿着经济学家的外衣,以讲学、论坛等等学术的名义四处张罗。 公众对国内“经济学家”的非议,折射出当今转型社会所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和物欲横流。但经济学家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份子,应该有起码的良知,坚持自己独立人格,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出以公心发表议论。这才是中国经济学的希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