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的储蓄率敢降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30日 11:57 中国经营报

  作者:傅勇 来源:中国经营报

  在10月18日晚间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作主旨发言时,周小川指出,近几年来,中国居民储蓄率以每年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进而表示不希望居民储蓄率继续提升,否则将可能外溢到其他国家,成为其他国家的发展资金。国际投行雷曼兄弟人士发现:亚洲国家中,日本是高储蓄率的国家之一,但在过去的30~40年里,最高的年份高储蓄率也才40%,
而中国达到了46%。除此之外,对中国高储蓄抱有担心态度的还大有人在。

  我们真的储蓄得太多了吗?从数字来看或许是这样。

  可是,如果中国的储蓄率一旦大幅降下来,后果可能更加令人担心。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点儿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从国民收入衡等式的角度来看,假如只考虑家庭和企业这两个部门,那么储蓄应该与投资大致相等;其次,如果加入贸易部门,储蓄就等于投资加上净出口。

  首先,就第一种情况而言,中国的高储蓄同高投资显然是相匹配的。中国社科院近日出炉的《2005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秋季报告》预测,由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持续明显快于GDP增长,致使2005年总投资占到GDP总值的55%,接近60%的水平。

  这样看来,中国的储蓄率虽然惊人,但投资率更加“骇人听闻”。而就目前而言,在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有效转变之前,这种高投资率对于支撑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就有着关键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增长的任务高于一切,因为,经济增长一旦进入下降通道,一系列重大问题将会接踵而来。可是,如果没有高储蓄率,高投资能够得到保证吗?

  其次,如果考虑开放经济的情况,我国的高储蓄也可以从日益累积的贸易顺差这里得到解释。目前我们有7690亿美元的

外汇储备,而这种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必然会带来内部经济一定程度的失衡,并具体表现为储蓄率的居高不下。因此,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高储蓄是自然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宁可看到高储蓄率持续下去。

  高储蓄本身显然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将储蓄转换为有效率的投资。现实地看,当前民营经济基本被排斥正规金融之外。在它的巨大融资需求得到满足之前,我们很难得出储蓄过多的结论。反过来,正是因为储蓄-投资之间有效机制的断裂,银行才有“钱如何花”的尴尬感觉。

  进一步看,储蓄只是推迟的消费,人们为什么愿意储蓄呢?显然是由于对未来的担心,这种担心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今天得到了加强,而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高额学费是中国家庭储蓄的首要目的。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想要提前消费今后的收入也受到消费信贷市场不完善的限制。

  此外,还与中国日益严重的收入差距有关。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意思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是消费增加的比例小于收入增加的比例。这看上去也是符合生活常识的:很难想象,富可敌国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将他的收入中的60%(相当于460亿美元)用于消费会奢侈糜烂到何种程度!因而,对于基尼系数已过国际警戒线的中国来说,高储蓄率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总之,在经济增长模式、投资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分配体制得到改善之前,我们宁可期望一个较高的储蓄率。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