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改革没有回头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30日 10:23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评论员 李利明 10月27日,香港联交所,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的建行率先实现海外上市。这是2003年年底启动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重大成果,也是1998年以来中国对国有银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的初步成功。可以说,建行成功上市是过去7年来两届政府领导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建行海外上市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建行筹集了多少资金,卖到了多高的股价,而在于其对国有银行改革的示范意义:国有银行改革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一改革已经不能再走回头路。 对于国有银行的改革路径,1998年之后,政府官员、业内人士、专家学者都曾经提出不同的建议——包括对国有银行进行分拆,把最好的分支机构拿出来上市;包括首先在境内上市,然后再考虑境外上市;包括改革主要靠内部力量,反对大规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等等——现在看来,这些建议的着眼点都是局部改革,暂时性的解决国有银行困难,并且把改革定义为内部的事情,这显然与中国入世之后银行业开放在即的大环境不符。 如果只是把国有银行改革定义为我们内部的事情,那就是预留下了后路——改革不行的话可以再退回去。很多改革的失败正缘于改革的不彻底。而国有银行的改革,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是“背水一战”。正是这种勇气与决心,才使得国家在花巨资为国有银行消化历史包袱之后,改革国有独资银行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银行,再改革为外资参股的股份制银行,最终成功上市之后成为国际公众银行。上市之后的建行,与两年前的建行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直以来,国内各界对于国有银行改革有很多不解和担心,包括“ 贱卖”国有资产的担心——国家花了那么多钱解决国有银行的问题,外资出了那么一点钱就占有那么多股份,这是不是在贱卖国有银行?外资持股比例那么高,今后国有银行会不会被外资控制,从而对金融安全产生威胁?如果建行没有到海外上市,一切都还可能会出现后退和反复——国有股可以一直占绝对控股地位,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发言权仅限于董事会会议上的发言,信息可以照样不透明。但是在建行上市之后,已经从一家国有独资银行变为有25%外资股份的国际公众银行,这相当于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了不走回头路的公开承诺。 有了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参股,并且在海外上市,国有银行的信息透明度必将大大提高,来自银行内部的董事会监督和来自银行外部的公众股东监督将大大加强。国有银行今后的市场价值和评级情况将与银行的经营业绩、董事和高管的尽职程度息息相关。只要经营业绩不佳,股价自然下跌,评级自然降低,不会再因为国有银行的特殊身份而受到任何优待;公众股东和外资股东要求银行的高管层必须为所有的股东服务,而不再仅仅为国有股东的利益服务,如果银行的高管层未曾尽职,或者有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如为国有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投资者或者会用脚投票,令银行的市值下降。而国有股权所占有的银行市值比例大小,是银行国有股权的价值所在。 以往,出于担心外资参股国有银行将对金融安全产生威胁,因而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时间最晚、步伐最慢,政府将银行业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其结果是没有了外资控制国内银行业的担心,却产生了3万多亿元不良贷款,而在国家对国有银行的无限责任之下,这些不良贷款无论是通过财政买单还是央行买单,不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就是征收了通货膨胀税,最终是全民买单。 如今,政府已经认识到,不能继续通过提供政策性贷款为某些经济部门或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特殊支持。可以预见,政府对海外上市之后的国有银行的干预和控制会越来越少,在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下的中国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是对中国经济良好运行的最大支持,是中国银行业的最大安全所在。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