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正经济学家有几个 面对诱惑能保持独立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 08:15 中国青年报 | |||||||||
王石川 在接受记者“您觉得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的提问时,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丁学良回答道:“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有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对经济科学做什么样的贡献就想着获诺贝尔奖。”(10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
对于某些有着浓厚精英情结的经济学家来说,因为深居庙堂,往往自视甚高,面对别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的论语,想必始料未及。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是实情还是不了解情况的信口开河? 丁学良给出的理由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作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遍观当下,许多经济学家却把经济学沽以高价,喜滋滋地为利益集团代言,笑眯眯地争当学术明星,急咻咻地向体制内靠拢。在这种情形下,经济学成了敲门砖,学问成了博取利益的垫脚石,这样的经济学家自然名、利、仕统统纳入麾下,科学真知、学术本义却被弃置。 张五常说:“哲理上,经济与自然科学没有两样,不是表达感情的学问,与艺术很不相同。”诚然,经济学攸关国计民生,经济学家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智囊支持时,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乱拍脑袋,更不能公心私用、打自己的小算盘。然而,许多经济学家习惯于利益冲动,在利益面前,感情极为丰富。从医改到教改,从股改到房改,或多或少都有经济学家的影子。当日前国务院宣布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后,当年参与其中的经济学家会扪心自问吗?如今,教育改革备受诟病,那些鼓噪教育产业化、力挺高校扩招的经济学家今安在? 哲学家德里达认为,要警惕法律的“僭越”,即提防有人把非功利主义的法律转变为服务于要求特定利益的主张。同样,我们也要警惕某些经济学家利用“近水楼台”的便利,影响政府决策,为一己之私利服务。这些经济学家在为政府献计献策时,打的幌子不无冠冕堂皇,然而其背后,往往却是为自己、为自己代言的利益集团争取好处。这样的经济学家也许有一定的真知灼见,但因为心术不正而黯然失色;也许聚敛的财富不是建立在违法基础之上,但这种“高明”的发家致富却让人难以信服。 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被高度专业化、文化被商业操纵和元话语被解构的后现代社会中,曾有人提出疑问:知识分子还能否以传统的方式(保持独立性,坚守良知,满怀正义和理性等)继续存在?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对于知识分子中的群体———经济学家而言,如果不被名利所劫持,拒绝利益集团的豢养,多一点反求诸己的意识,自然就会接近乃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遗憾的是,正如丁学良所说,某些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于是,保持独立性,坚守良知,满怀正义和理性这些特质,被他们用相反的方式所置换。 当然,断言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只是一家之言。丁学良的本意并非要为中国的经济学家集体画像,也并非刻意与他们过不去。他的论语,实际上潜含着对某些经济学家的不屑和失望,联系到一段时间以来国人对经济学家的不满和质疑,传递的信号很明显:某些经济学家该深思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