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某些经济学家影响政府决策为一己之私利服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 12:13 珠江晚报 | |||||||||||
在接受记者“您觉得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的提问时,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丁学良回答道:“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见10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 丁学良给出的理由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做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遍观当下,许多经济学家却喜滋滋地为利
经济学攸关国计民生,经济学家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智囊支持时,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乱拍脑袋,更不能公心私用、打自己的小算盘。然而,许多经济学家习惯于利益冲动,在利益面前,感情极为丰富。从医改到教改,从股改到房改,或多或少都有经济学家的影子。当日前国务院宣布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后,当年参与其中的经济学家会扪心自问吗?如今,教育改革备受诟病,那些鼓噪教育产业化、力挺高校扩招的经济学家而今安在? 哲学家德里达认为,要警惕法律的“谮越”,即提防有人把非功利主义的法律转变为服务于要求特定利益的主张。同样,我们也要警惕某些经济学家利用“近水楼台”的便利,影响政府决策,为一己之私利服务。这些经济学家在为政府献计献策时,打的幌子无不冠冕堂皇,然而其背后,往往却是为自己、为自己代言的利益集团争取好处。这样的经济学家也许有一定的真知灼见,但因为心术不正而黯然失色。 丁学良的论语实际上潜含着对国内经济学家的不屑和失望,联系到一段时间以来国人对经济学家的不满和质疑,可以说传递的信号很明显——某些经济学家该深思了。 石而朗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