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应担当什么国际角色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 09:05 中国经济时报

  袁智兵

  在中国真正融入国际社会20多年后,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RobertB.Zoellick)用“巨龙出水,融入世界”来形容这一巨变。他在9月下旬的一次演说中表示:今天,从联合国到世界贸易组织,从关于臭氧层损耗的协议到核武器条约,中国都是一名参与者。中国经历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无论在商品市场、服装市场、电脑市场还是资本市场,
人们每天都感受到中国的存在。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在成长,中国将影响未来的世界。

  中国的巨变,不仅表现在内部,也表现在她与周围世界关系的重大变化上。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在变化从一个局外人、旁观者到一个参与者,一个可以享受诸多权利同时也承担诸多义务的参与者,这是一个重大的角色转换。当然,中国的变化仍在继续,中国的角色依然没有完全确定,这就是本文希望探讨的话题:在这个动荡的、瞬息万变的世界上,中国可以或者说应当担当一个什么样的国际角色?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色方面看,角色具有客观和主观两重规范。角色的客观性决定于角色自身的实力,即拥有多大的实力必然对应相应的角色。角色的主观性则意味着角色本身具有可选择性和可塑性,你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把自己塑造成某种特定的角色。但这种主观性受到角色客观性,即角色自身实力的规限,不可偏离太远。因此,我们探讨中国的国际角色时,既要考虑到实力的发展,也要考虑到自身的意愿,即我们希望扮演什么样的国际角色。

  另外,角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角色定位得好,可以为自身的发展插上有力的翅膀;定位不好,则会自缚手脚,有碍发展。所以,当前处于发展关键期的中国,国际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异常重要的课题。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可以考虑以下4个方面的命题。

  国际秩序的改革者

  关于中国对现存国际秩序的真实态度,争论颇多,莫衷一是。自邓小平1974年参加联大会议时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之后,中国一直没有更改这面旗帜。许多国家长期认为中国对现存国际秩序是不满的,是希望破旧立新的。但美国人似乎不这么认为,佐利克就明确表示,中国加入开放的、有规可循的国际经济体系,从中获益匪浅。他认为,中国是现存国际秩序的受益者,中国的发展得益于现存秩序。因此,他又认为,中国已不仅仅是国际社会的成员,而且应该同美国一道共同努力维护使之获得成功的国际体系。也就是说,中国应该是现存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真实性,也都有局限性。任何一种国际秩序,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具有时代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而且任何一种国际秩序本身也是不断发展演变,不断增加新内涵的。例如,经济全球化在最近几十年间出现了狂飙式发展,成为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规范。中国挟其强大的后发优势和潜力,抓住了这个机遇,获得长足发展。在许多国家和社会团体极力反对经济全球化的时候,中国对经济全球化总体上保持着一种肯定的态度。但经济全球化是在旧有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发展起来的新规范,客观上使得旧有的秩序更加不合理,更加不公正。第三世界国家、后发国家,要么被逐步边缘化,要么发展起来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也基于第三世界的整体利益,中国一直致力于反对新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的掠夺,致力于反对西方强加的国际经济秩序中掠夺性、残酷性的一面。

  中国,应该成为国际秩序的改革者。旧的国际秩序不可能,也不必要彻底打破,那样的代价谁都承受不起。更何况,要改变秩序需要实力,发言权需要实力。西方的怜悯、同情和施舍是靠不住的,也不可能寄希望于西方人会突发善心,抛弃自己的既得利益。但旧的秩序可以通过渐进的改革,凭借自己的实力使之朝着合理的方向一步步发展。

  对联合国就是这样。联合国是旧有秩序的代表,但不可能不要联合国,那样就会天下大乱。因此,改革是联合国的真正出路,这已经成了全世界的共识。但联合国的改革是千难万险的,是需要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才能完成的。仅仅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中国的国际秩序改革者的角色需要扮演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不仅需要推动联合国更加关注发展问题,向第三世界倾斜,还需要联合国安理会增加第三世界的成员,增加第三世界的发言权。

  地区和平的维护者

  维护地区和平,需要能力,需要意愿,还需要体制的安排。

  笔者一直以为,中国还远远算不上一个世界性大国,即使有些世界性影响,但其国际利益的延伸仍然具有局限性。而且从其实力而论,对处理很多国际问题,尤其是一些利益关联度很小的国际问题,还力不从心或者说有心无力。

  但中国却是个名副其实的地区大国,对东亚和周边地区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既具有维护地区和平的责任,也具有维护地区和平的能力。更何况,无论是东亚、西亚还是南亚地区,中国周边动荡的种子很多,不安定的因素随处皆是。

  维护好地区和平,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锻造中国未来作为一个世界级大国的能力与技巧。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一样,她的成熟需要磨练,需要经验,需要千百个小舞台,才能最终成功地走上大舞台。因此,中国应主动肩负起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

  美国人曾经讲过,美国与中国有着许多共同利益,但仅靠利益巧合建立的关系根基不深。地区和平的维护也是如此,仅仅靠利益的巧合难以长久地维系地区和平,必须靠体制的规范和约束。

  因此,中国必须致力于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与维护。在这方面,中国具有既有的优势。中国和周边几乎所有国家都具有良好的经济关系,中国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合作如火如荼。在周边经济合作的基础和框架中不断注入政治和安全因素,是一条捷径。在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中,从经济关系开始,到地区安全论坛。在北面的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军事合作已是重要内容。朝核问题

六方会谈,事实上已经为东北亚地区安全体制建立了雏形,如果使之制度化、长期化,再加以适当的转型,将成为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有力工具。

  经济合作的促进者

  抛弃零和游戏,追求合作双赢是这个时代的箴言。在政治、军事、安全、外交等领域,合作都应该是优先的选项。政治合作尚受地域远近和关系亲疏的影响,而经济合作可以说是国家无论远近大小都愿意的选择。

  20多年来,中国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受益者,也是大力推动者。未来,中国仍应该承担起这个角色。但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是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日渐增多的问题。这个问题最近两年尤其突出。中国和美国、欧洲之间的经济摩擦烽烟不断,而中国与其他第三世界的经济摩擦也不断涌起。最近两年,中国成为全世界承受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这些诉讼动辄上亿美元,累计起来早已超过了百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摩擦和“中国威胁论”被联系在一起,也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在石油不断涨价的风潮中,中国因素被不少西方媒体炒作,认为中国和印度等后起国家石油需求量的大幅攀升是推动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但世界在担心中国的同时,也对中国存在的机会垂涎欲滴。美国一家报纸最近就说,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地的同时,也成为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公司的利润集中地。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在中国的利润不断攀升,占据了其在全球攫取的利润的最大比重。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如何把自己的吸引力化作有效处理与国外经济摩擦的武器,是考验中国智慧的关键点。

  其次是如何改造现有国际经济合作体制的问题。世界银行、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贸易组织是当前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合作体制的最集中代表。但这些组织中长期存在着对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歧视、不公平待遇。改造、改革这些组织中的一些规范、规则,使之朝着第三世界倾斜,使之更有利于第三世界发展,更有利于消弭各种南北差距、数字鸿沟应该是中国未来的目标。

  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特质的文化,既有古老的历史传承,也有不断推陈出新的现代演绎。中华文化本身的发展及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融就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表现。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家族的一员,但中华文化本身又是一个内涵复杂的小世界。中国有56个民族,就有56种子文化。56种子文化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鲜活例证。

  但文化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民族传统、语言风俗,还包括一定的政治、社会制度。传统不可强加,语言习俗不可强加,政治、社会制度同样不可强加。自由、民主是现代文明的本义,但实现自由、民主的道路却有千万条。

  在人类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上,不平等却是人类同样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在世界文化大家族中,总有一种文化具有强烈的外在扩张性。同是西方文明,加拿大、法国等也在惆怅自己的民族特色被

麦当劳和美国大片所侵袭。如果说狭义的文化侵袭尚有自在性、短期性和难以遏制性的话,那政治、社会制度的侵袭却往往是强加的,而且这种强加往往会衍生出恶果。关于拉美新自由主义的争论至今仍喋喋不休,而非洲一些国家则以残酷的现实告诫人类,水土不服的政治、社会制度带来的不仅仅是战乱和暴力。

  中国自身的特殊代表性和特殊的发展道路,既是文化多样性写实版本,中国也应该成为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推动者。不仅要以自己的发展证实,还应该以自己的方式支持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9,6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