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其木格称三农问题主因之一是投入总量不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 20:12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0月26日电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26日就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农业法的实施情况,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报告时表示,目前“三农”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是农业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投资效益不够高。 ——总量不足,主要是地方财政特别是市、县级财政的农业投入不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量在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下降状态。其主要原因:第一,随着
——农业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在目前的支农投入中,能直接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比重不高。重大水利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等社会效益显著、受益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一直统计在农业投资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政府对农业投资的规模。2001—2005年中央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为2840亿元,其中用于重大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的占70%以上,直接用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占11%。在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中,也存在过多依赖国债资金投入的问题,近几年国债投资占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70%左右,在一些市、县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中,国债资金比例达90%以上。 ——投资渠道分散,形不成整体合力。目前支农投资渠道较多,有限的资金分散在许多部门,造成撒胡椒面的情况,不能形成合力。如仅属于建设性财政拨款投入的就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支援农村生产、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土地整理等资金,还有一些业务主管部门安排的专项建设资金。不同渠道的支农投资存在着交叉重复、统筹协调难、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加强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已成为当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迫切任务。此外,一些中央支农项目对地方配套资金的要求,在贫困地区和中西部一些地区很难落实,影响了项目质量和进度。 ——金融支农力度不够。一些地方反映,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能力弱,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窄,邮政储蓄在农村只存不贷,农民和涉农企业贷款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据了解,目前全国2.4亿农户中,约有1.2亿左右的农户有贷款需求,但在银行部门有贷款余额的只有6000多万户。一些地方反映,目前小额信用贷款很受农民欢迎,但贷款周期短、额度小,作用有限。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太高,有的地方达到9厘,超过了农民和涉农企业的承受能力。(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