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工人日报:不可对杨老的四大成功秘诀盲目乐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 09:53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邓清波

  据《东方早报》10月24日报道,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日前在一所大学的演讲中表示:相信20年内中国大陆学者有望问鼎诺贝尔奖。同时,他还透露了国内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四大成功秘诀:一是要有聪明的年轻人;二是要具备中国的传统美德;三是要有决心;四是要有来自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经济支援。

  每到10月份诺贝尔奖各奖项揭晓的时候,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就会被点燃。但遗憾的是,今年我们再一次收获了失望。当此关头,作为曾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的这一番乐观期许,无疑会使人们的心情获得稍许安慰。况且,杨老还透露了获奖的“四大成功秘诀”,更不能不令人心动。

  然而,冷静分析杨老的“四大成功秘诀”后我发现,尽管这四大秘诀对于促进我们科研事业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其中还是遗漏了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中国的科学事业要发展,中国的科学家要想获得诺贝尔奖,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一个真正科学的科研体制。

  试想一下,如果整个科研体制不健全、不科学,那么,再聪明的年轻人也可能被埋没,再优良的传统也可能被丢弃,再大的决心也难以实现工作高效运转,再多的经济支援也可能被浪费。

  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科技界存在的一些弊端也不容忽视。例如,“官本位”思想在部分科研工作者中还相当浓厚。不少地方现有科研体制仍然带有较为浓重的依附行政色彩,科研人员不能专心致志地搞科研,而是热衷于当官。这样的环境之下,如何能激励他们走向世界的前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又如,在不少地方,发表科研论文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评职称、提高待遇、获得社会声誉的必要条件。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怪现象:每年各类刊物上刊出的论文绝对数不少,可真正在世界上有影响、富有独创价值的论文却少之又少。为了达到发表论文的目的,学术界还刮起了一股抄袭、剽窃之风。这些现象的存在,实则都在说明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再如,国家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的绝对数量并不少,但事实上,一些急需经费、可以出重大成果的科研项目却往往要不来经费,而一些善于“公关”者却很容易给某些没有多少科研价值的项目拉来巨额经费。无奈之下,一些科研工作者不得不放下手里的科研项目,把精力放到跑经费上去。可等到经费要来了,国外的研究成果也出来了———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当前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体制中存在的弊端。

  还有,现在一些高校中,一个导师往往要带几十个研究生,有的研究生成了个别导师的“打工仔”;“学霸”现象严重,再聪明的年轻人,如果得不到权威人物的支持,则难有出头之日……诸多混乱现象存在于科研界和学术界,严重制约了科研和学术的发展,令人担忧。

  有鉴于此,对于杨振宁先生的“四大成功秘诀”,我看不可盲目乐观。退一步讲,我们也大可不必把眼睛全盯在诺贝尔奖上,视之为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等等。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根本,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切实解决科研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上,脚踏实地地推动我们的科研事业的发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31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