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报告失实:市场化下的诚信压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 10:32 华夏时报 | |||||||||
昨天,环保总局通报批评北京大学环评机构违规处理情况,责令北京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进行3个月限期整改,并采取4项措施推动环评行业诚信建设。此前,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曾点名批评拒为圆明园整治工程做环境影响评价的北京师范大学所属环评单位。作为声名赫赫的大学环评机构,没有人怀疑它们的业务水平和技术实力,但是前者由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过于“粗糙”被整改,后者因为害怕承担后果拒做环评被点名批评,两家大学环评机构的情况,折射了当今环评机构的现状,也凸显了其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环保事业的发展,需要科学论证待建工程可能的环境影响,这无疑需要遵规守则、富有责任感的环评机构。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影响,并对待建工程实行一票否决制的情况下,这些机构的环评报告,将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它们社会责任重大。一方面,环评机构在很大程度决定是否开建项目,另一方面,环评通过的建设工程也需经得起历史检验。从这个角度讲,环评机构还负有历史责任。越是责任重大,环评机构越应该谨慎行事,北大环评机构“建设项目情况或环境现状描述失实”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今年年初,因为圆明园防渗膜事件的发生,使得整个社会关注环评的注意力增加。当时焦点主要集中在相关部门不做环评进行批评上,现在看来,我们需要对整个环评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机构进行全面检视,简单地只关注任何一点都无法避免环评事业的败笔。故此,这次整顿环评行业的同时,也需要回查出资做环评的单位本身,因为一些单位要求环评机构工作时只出具让待建项目通过的报告,通俗讲,就是只准正面谈,不许反面说。这种单向度的要求,给市场化中的环评机构造成了极大的工作压力,所出具的报告无法反映真实情况。 所有这些,表明了环评机制的整体缺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方式必须改变,从而全面理顺环评机制。 作者: 任孟山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