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央企重组进入深水区 政府企业公众利益再平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2日 11:3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蒋培宇

  巨无霸情结

  做大,再做大。这是国资委重组央企两年多来提出的核心命题。

  国资委的打算是,通过重组这个减法,使央企的数量降下去,规模和竞争力提上来。具体内容是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日前视察煤炭企业时讲话指出的,“中央企业通过战略重组保留80至100户,其中大多数都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

  央企重组计划的出炉有深刻政策背景。一方面,国资委自2003年成立后,解决了国有企业出资人缺位的问题,找到了重组的推动者,另一方面,十六大报告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的部分内容,明确规定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对象为“两国两重”的企业,即“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领域的国有企业,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在此背景之下,保证央企继续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成为重要课题,从资产层面看就是央企的国有资产必须在保值的基础上大幅增值,否则央企在所在行业的领导地位就会下滑甚至丧失,国资委就谈不上履行政策职能。

  这也是央企重组的主要推动力。因此,李荣融为191家中央大企业圈定了未来发展的五大领域: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重要的资源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并要求中央大企业必须成为这五大领域所涉及到的行业的排头兵,央企的具体门槛是“行业前三名”,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必须重组,以达到央企的新标准。

  但央企目前的发展状况显然不能满足国资委的要求。有部分企业并不是行业领导者,规模小,资产质量差,另外即使是居于行业领导者的企业,除了极少数行业,基本上都是两家或两家以上抢饭吃,而且产业存在交叉状况,身为出资人的国资委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左拳头打右拳头,造成恶性竞争,使国有资产受损。对央企整合重组后,产业向优势企业集中,既避免了同门相残,还制造了新的巨无霸企业,其在行业的绝对优势地位,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会起到极大的正面推动作用。但通过市场竞争整合既费时,过程还无法控制,结果也可能不明朗,个别央企可能在所在行业丧失领导地位,更重要的是市场整合会消耗掉大量国有资产,而行政推动的央企整合似乎可完全避免市场竞争推动的整合,时间较短,过程可控制,资源是重新分配而不是消耗。这是国资委有关专家的普遍看法,从现在发展的情况看,国资委推动央企重组的手越来越主动,力量也越来越大。

  可以说,产业集中和巨无霸企业情结一直贯穿两年多的央企重组轨迹,央企的重组整合其实就是巨无霸企业的制造过程。

  韩国模式“暗礁”

  重组是必然,问题是重组就非要在巨头的基础上再制造寡头吗?目前重组的主要手法是扩张资产规模,一是巨头联姻成为寡头,二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傍“大款”,催生出行业准寡头。从房地产、医药、电子再到煤炭行业,无不如此。但这种重组会产生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即重组后的国企的竞争力问题。在重组过程中,企业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国有资产的比例无疑是加大了,国有资产规模的扩张并没有改变企业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样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甚至有可能在国有资产规模扩大的情况下,由于产业向该企业过度集中,国家出于经济安全考虑,可能会加大原有的优惠力度,等于企业得到比原来更多的行政保护,这样一来,国有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张不仅没有带来竞争力的上升,反而可能下降,可以这么说,资产规模的扩张和竞争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这方面有韩国模式为镜鉴。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工业化运动,韩国执行非均衡发展Non-balanced Development路线,用牺牲中小企业的办法来发展大企业集团。在注重规模效益的过程中,国家的优惠政策过分地向少数大垄断财团倾斜,而韩国的中小企业一直未能解决资金、雇人、技术、销售等诸多难题。大企业集团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将投资重点放在重

化工业上,而从事轻工业、半成品和零配件加工业的中小企业规模却日益缩小,导致韩国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只得用宝贵的外汇进口大量的生活用品、半成品和零配件,使大企业集团产品成本增加,而主要出口产品的国际价格却在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一些经营好的企业集团效益也不会提高,而经营不善的集团则因经不起冲击而陷入危机。

  另外,这些长期习惯于受政府扶持的韩国大企业,市场观念薄弱,适应力差,只注重规模的扩张,疏于技术研究开发与创新,致使竞争力与经济效益严重下滑,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这些靠政府扶持膨胀的企业纷纷倒下,对韩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可以说,以资产规模为导向的大企业发展战略最终使韩国吃到了苦头。

  央企重组当然和韩国发展大企业的模式有重大差别,但是在央企重组中提防韩国模式这种发展“暗礁”还是必要的,如果重组过程中一味以资产规模扩张为导向,忽视重组带来的收益,以及企业内部改革,则无疑是在向韩国模式靠拢,未来的忧虑可想而知。目前央企中很多企业本来已经处于垄断或半垄断地位,此时再通过产业重组,使产业进一步向其集中,只能使原有的垄断地位加强,企业本来没有或者很少经过国内竞争,垄断地位加强后,来自国内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减小甚至消失,一旦WTO对外开放领域涉及央企所在行业,随着跨国公司触角的深入,这些没有经过国内市场竞争的

恐龙级企业如何面对国际竞争?

  三方利益平衡

  央企重组中另一个棘手问题也已经出现。

  现在业内外对央企重组的普遍感觉是,重组已进入深水区,随着重组的深入,重组的难度越来越大,以至于非靠国资委主动出手不可。外界对此的看法是,建立在企业自主意愿上的重组,随着时间的推进,数量已经为零,剩下的企业要么是实力相当,谁也不愿被谁整合的企业,要么是负债较高、资产质量差、“嫁”不出去的企业,重组的推进就不得不靠行政命令。

  应该这么说,随着重组的深入,各方利益博弈的格局开始出现,并开始影响重组的进程。在央企重组中,实际交织着三方利益:政府、企业和公众,重组实际就是利益杠杆上的三人舞,需周全考虑三方利益,才能舞步合拍,企业重组才能收到1+1>2的效果。从目前看,能直接影响重组进程的是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公众利益则是通过市场反应,滞后性较强,一般在重组完成之后才逐渐显现,但它对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影响显而易见,一个不顾公众利益的垄断企业,既效率低下,竞争力缺乏,还会限制市场发育,最终影响政府收入。

  从三方利益的诉求重点来分析,政府希望通过重组最大限度地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公众期望重组后的企业能生产比现有价格更优越的产品;企业希望重组之后,职工的收益应该有所增加,至少不能比现在差。

  在央企重组过程中,企业利益开始和政府利益博弈并已影响重组进程。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房地产业,2004年6月28日,国资委发出了《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并决定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旗下有中海地产、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有招商地产、中房集团、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华侨城集团公司等5家企业整合中央企业的房地产资源。这意味着在国资委191家央企名下的共有达1800亿元房地产公司的资产,将被这5家中央企业整合。但是一年多过去了,除中房的两次并入活动外,央企房地产业基本上没有什么进展。

  其中的关键原因是,目前的整合并不符合企业的利益,或者说不能给被整合企业带来利益最大化。房地产业现在是公认的暴利行业,在

房价高企的大好环境下,央企中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日子仍好过,但如果被整合重组,企业职工的风险可能大于收益,管理层的权力可能被重新分配,职工的收益也可能下降。实际上在非整合不可的情况下,企业也会做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动,进行巧妙的规避,如有媒体报道,虽然有华能集团将房地产业务无偿划转给中房集团的先例,但是宝钢集团仍然通过引入外资将宝钢地产转变成合资公司,从而避免了被无偿划转。

  即使政府和企业相互妥协,照顾到双方利益,使重组顺利进行,公众的利益仍然不能被忽略。公众的利益通过市场表达,垄断显然是公众利益的最大敌人。因此央企重组在兼顾到政府和企业利益的情况下,也必须照顾到公众利益,即形成竞争局面,而不是通过产业集中再形成新的垄断。竞争局面的形成不仅可以实现公众的利益,从长远看也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的利益。这方面已有成功的例子,电子家电业通过激烈的竞争,产生出了TCL和联想这样的产业巨头,它们的跨国并购足以证明其不俗的国际竞争力,其国有资产规模的膨胀,也使政府受益,而家电巨头们的竞争也使家电产品告别过去的短缺时代,进入买方市场,使公众受益。

  正是看到竞争的积极面,中央才在电力、通信、石油等重要行业分拆出三家或三家以上企业,期望通过竞争使国资增值,企业效率提高,公众受益。相信央企重组也会和这个大的原则保持默契,毕竟在这场三人舞中,谁都不能完全抛去谁的利益。惟有平衡三方利益,使这场博弈持续下去,直到找到一个平衡点,重组才会趟过深水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