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民间习俗赶礼就是小额融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2日 11:21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王东京

  民间有一习俗,叫“赶礼”。谁家要有红白喜事,如男婚女嫁,六十大寿,老人过世,建造新屋,都会请远亲近邻、熟人好友吃顿饭,而吃请的人,则得给主人送上一份礼金。早年文革时期,政府倡导“破四旧”,“赶礼”作为旧风俗,也在被破之列。然尽管如此,赶礼却禁而不止,反而今天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民风民俗,世代相传,早已根深蒂固,要想改变谈何容易。我有位朋友,30多岁,年轻气盛,前年受命到某贫困县当书记,新官上任,头一把火就烧向“赶礼”。本来,减少吃请,移风易俗,无论对请吃的人,还是吃请的人,都少了麻烦,是件好事。可想不到的是,此举却触犯了众怒,遭到多方抵制。事后他对我说,经济改革难,而改革传统习惯,则是难上加难。

  民间“赶礼”禁不住,就自有禁不住的理由。从经济学角度看,这必与人们的利益有关。在经济学里,风俗习惯,属于“制度”范畴,而且某种习俗的形成,一定是约束条件下人们追求最大化利益的结果。在中国民间,“赶礼”所以历久不衰,是由于人们融资无门做出一种选择。

  得到上面的判断,绝不是我信口开河。30年前,我曾在老家赶过礼。那是我堂叔盖新屋。一天,父亲带我去堂叔家,将一个红包交给堂叔。堂叔清点了里面的钞票,并悉数入账。对此我当时大惑不解,私底下问父亲:为啥吃顿饭要那么多钱?父亲告诉我,那不是饭钱,是送人情。堂叔要盖房,可他钱不够,就得靠亲友筹集。我们现在送钱给他,就等于把钱存进了银行,将来我们建房,堂叔也得送钱给我们。父亲一语道破,原来赶礼的重点,不在吃请,而是融资。

  说“赶礼”是为融资,我想大凡赶过礼的人,不会有异议。而问题在于,为何人们缺钱办事,不向银行告贷,而让亲友援手呢?经济学的答案是,赶礼集资肯定比银行贷款更容易,成本更低。是的,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压根儿就没有银行,后来民国时期有了银行,那也是官督商办,与百姓无干。民间虽有钱庄,却大多都是高利贷,借得出,还不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办了银行,可信贷业务还是只对企业,不对个人。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老百姓告贷无门,却又急需用钱,迫不得已,人们只好另辟蹊径,用赶礼的方式靠亲友来筹集了。

  其实,银行不肯贷款给个人,还不是赶礼的唯一原因。对平头百姓来说,赶礼集资还有两大优势:一是无需手续。银行贷款,不仅手续繁杂,而且要有抵押、有担保;而赶礼融资,全凭信誉,连借条字据也一概全免,故赶礼明显地要比银行贷款来得方便;二是自主性强。媒体上常有报道,某些不法之徒,恶意从银行骗贷,然后逃之夭夭;还有人从银行贷得资金后,胡花乱造。银行为规避风险,不得不实施监管,要看着你办事,盯着你花钱;而民间赶礼不同,由于赶礼的人,通常都沾亲带故,送的又是小额礼金,若有人赖账,只进不出,来而无往,就会成为孤家寡人。所以赶礼融得的资金怎么使用,没人会管你,打酱油买醋,悉听尊便。

  以上优势,用经济学的行话说,就叫节约了成本。因为无论是办理贷款手续的费用,还是监管贷款安全的费用,经济学都统称为交易成本。所以,从融资的交易成本看,赶礼是要胜于贷款的。不过,此推论如果成立,那么人们会问:既然赶礼的成本低于贷款,那为啥企业融资不选择赶礼(内部借债)呢?我的看法是,企业做这种选择,原因还是交易成本。因为当融资额度相对大时,贷款的交易成本反而会低于赶礼。理由很简单,赶礼只适于小额融资,对大额融资,却力有不逮。企业若要筹集大笔资金,除非公开发债。可公开发债,不仅要支付比贷款更高的利息;而且为了博取公众的信任,还要斥巨资推介自己。而这里多支付的利息与推介费用,必然会加大企业的交易成本。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企业是宁愿贷款而不选择发债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就会有不同的选择。小额融资,赶礼更合适;大笔借钱,银行贷款更合算。在现行融资体制下,赶礼其实也是民间的一种融资方式。至于某些官员以此敛财,变相受贿,那是违反党纪国法的事,不可与民间赶礼混为一谈,更不能因为官员赶礼出现过腐败,就把婴儿与脏水一起倒掉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