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在中国金融市场淘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 06:32 第一财经日报

  程实

  毋庸置疑,金融市场是一个充满诱惑的财富圣地,随着WTO金融全面开放五年过渡期的逐渐逝去,中国金融市场也向全世界慢慢掀开了神秘的面纱,面对这扇徐徐开启的财富“阿拉善”之门,国际金融企业无不摩拳擦掌,在忐忑不安之中等待着机遇的垂青。

  从整体趋势看,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度的提高正在潜在加速,美国财长斯诺在G20会议前后就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整套旨在增强“现代化”程度的金融市场基础改革的建议,中国政府对此表示了认可。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在10月18日“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慢了也有风险。”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冲锋号角正要吹响。

  对于中国金融市场张开臂膀的开放姿态,国际市场的反应如何呢?还是以证券市场为例,英国《金融时报》10月19日的文章“中国股票:炒还是不炒?”就很好地传递了市场反馈的信息。尽管中国证券市场并不是一个非常被看好的投资场所,但大多数国际证券公司还是对这个略显幼稚和脆弱的新兴市场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当然,老练的金融行家们也闻到了中国证券市场中风险积聚的气息,所以“短期隐忍,长期看好”成为了他们的主流态度。

  无独有偶,外资银行也对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持同样的态度。近日,普华永道对包括花旗和汇丰在内的35家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银行的核心零售及投资银行业务获利甚微,在过去3年中,只有40%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利润超过了预期,另有40%的银行则称已实现预期,而剩下的20%甚至没有赚到预期水平的利润。尽管盈利状况不容乐观,但外资银行普遍表示了继续融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意愿,而且都对在中国经营充满信心。

  面对海外淘金者“短期隐忍,长期看好”的进入心态,两个通俗的问题油然而生:为什么他们短期内赚不到太多钱?是什么让他们坚信长期内能赚大钱?

  还是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外资金融企业在中国金融市场短期内利润水平乏善可陈的原因包括几个方面:在日常经营上,虽然这些成熟的金融企业大多具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化运营模式,但在中国难免有些水土不服,中西方政治环境、风俗习惯、人文背景的巨大差异限制了外资金融企业科学管理、有效运营的进行;在业务开展上,虽然“金融超市”模式一直是金融行业最时尚的标签,但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成员在具体业务种类上的严格限制,这些全能的外资金融企业无法放开手脚发展全盘业务;在同业竞争上,虽然这些外资金融企业都经历过优胜劣汰自然法则的反复洗礼,但由于中国本土金融企业先入为主,在网点建设、人员选用、市场占据等方面都享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中外金融企业的竞争并没能真正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在横向联合上,虽然这些外资金融企业对“大鱼吃小鱼”的并购模式谙熟于胸,并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作为后盾,但由于中国对外资参股中资金融企业的比例份额施以严格约束,外资金融企业以“借壳”方式加速渗入的意图并不能完全实现。当然,短期内的限制因素并不止于此,而且银行、证券等各个金融行业面临的短期困难也有所不同,

  但总体而言,这些限制外资金融企业短期利润上升的因素在长期中都有望得以有效缓解。这就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是什么让他们坚信长期内能赚大钱”?正是出于对长期内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充分信心,放眼长远的外资金融企业才甘于忍受短期内的相对平淡。可想而知,在2007年WTO规则下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之后,所有保护主义的政策桎梏都将被无情地逐个敲碎,经历了无奈磨合期的外资金融企业在广袤天空下将展开自由的翅膀尽情翱翔。而且,由于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的血脉相连,交了学费的外资金融公司将共享

中国经济腾飞的灿烂阳光。如此“中国概念”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

  无论如何,在中国金融市场淘金,不那么困难,也不那么轻松,至少,懂得“先苦后甜”的大智慧是必要的。(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