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丰:没有真正的银行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经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 12:15 新京报 | |||||||||
日前,新华社授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可见,金融体制改革无疑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亦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其实,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曾指出,“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我们过去的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的银行。”“金融很重要
然而,在渐进式改革的总体框架之下,上述改革的妥协性甚至是滞后性几乎又是不可避免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还没有铁路。但是在今日之中国,无论因为怎样复杂的原因,实体经济与金融产业间相互需求、相互支撑的一般规律却在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背离,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与脆弱的金融体系并存的奇异局面在不断的小修小补下得以维持。不过很显然,这种发展终究很难持续,倒逼下的、根本性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本月27日,四大银行之一的建设银行将在香港挂牌上市。作为“花钱买机制”最具观感的标志性事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显赫意义在于,经过一系列代价不菲的试错之后,中国的金融改革终于落脚到市场主体的产权改造上来。而按照波普尔“理论不能证明,只能证伪”的观点,最起码,吴敬琏教授多次指出的———看一下国有工商企业改革的经验,国有商业银行能否在保持国有独资和不进行股权多元化的情况下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是值得怀疑的———是对以往改革路径不无恰当的证伪。也正因为此,中国金融改革开始进入新的路径,即通过以产权为切入点的、对国有银行的公司化改造,优化资金资本的配置机制,进而使微观调整与长期增长产生某种良性互动,理应得到肯定与欢迎。 但是“财务重组—引进外资—公开上市”的“三步走”方案仍未触及此项改革的最难点,即打破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几乎必然走向的国有股“一股独大”宿命,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杠杆作用,引入多元战略投资者,完善内外部监督,从而真正营造起适应现代经济条件的公司治理制度。 这一难点的形成首先来自观念中对于战略性行业、垄断性行业国有属性的理解,以及对渐进式改革方式的继承、对进展过快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顾虑,等等。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些待解的重大悬疑的继续存在,使得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告中“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表述尤为值得肯定。 □葛丰(上海编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