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尧:外患接连不断 纺织品博弈后的内忧自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 09:30 中国产经新闻 | |||||||||
CIEN评论员 朱冰尧 中国纺织品“外患”的不利消息接连不断:第六轮中美纺织品谈判破裂;跟风欧美巴西打压我纺织企业;围绕中国纺织品出口争端造成的局势不明朗性正使众多亚洲发展中国家受益。日益严酷的国际贸易争端和纺织品市场竞争加剧,让中国企业再也无法依据生产实力预测未来——中国纺织业要迅速做好最糟糕结果的准备。
从表面上看,中国纺织品似乎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外患”——来自欧美等国的贸易壁垒,而且现在多数国内企业和媒体的焦点是如何消除贸易摩擦,尽快实现纺织品顺利通关。而对可能存在的“内忧”较为冷漠。觉得“内忧”是长线问题,“外患”是短线问题,“先攘外,再安内”。实际上,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内忧”和“外患”已经双双摆在了中国纺织业面前。 由于配额制的取消,中国的纺织品与其他国家共同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现在我们的纺织品进入欧美市场并不单单j是同美国或欧盟厂商的竞争,而是同更多的具备条件的发展中国家竞争。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取代他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就要有能够和别人优势产品竞争的实力。 以美国为例美国产纺织品和服装数量仅占市场全部销售量的3.4%金额却占了22.7%。低附加值出口之路显然没有前途。品质已经成为纺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而所谓的品质,已不仅仅指的是产品本身质量和加工工艺,还包括品牌战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这一切都是我们能在“外患”加剧的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目前看来,“外患”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将来还会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要想彻底解决中国纺织业的出路问题,还是要回归到“内忧”的思路上来。 我们一直强调中国纺织品在国际上占据优势,实际上并非完全正确。中国纺织业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化纤、丝绸、服装等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传统优势领域,而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更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纺织机械、染整、工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另外,生产企业的信息化、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以及产品品牌的推广与运作也是中国纺织工业的弱势。 同时,中国纺织业还缺乏研究开发能力及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科技投入不够。以出口来看,目前我国出口的绝大部分都是贴牌产品,而且大多档次不高,价格低廉。在纺织品产业链条中,中国也只赚取了10%左右的加工费,90%以上的利润掌握在国外品牌商、渠道商和零售商手中。 但是,由于利益集团过于强调短期利益得失,造成中国纺织品低价出口和投资的无序增长。这样的现状不仅使我们丧失了正常应得利润、自降了出口商品的档次,更加大了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几率。因此,构成中国纺织企业的最大内忧是结构不合理,价低质次的恶性竞争以及盲目扩张所导致的产能膨胀。 世贸组织经济研究部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表明,在配额取消后,纺织品领域中国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将从16%提升到50%,在欧盟的市场份额将从18%提升到29%。而近两年,中国纺织服装业投资的增幅却远远高于这一比例。 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在没有自己品牌和销售终端的情况下,盲目扩张产能,特别是低水平扩张,最终只能导致中国企业为了出口,内部大打价格战,损害自身利润。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国内的企业不注重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上下工夫,而一味地通过急速扩张和压价竞标的恶意竞争,增加国内企业的内耗,产业利润与发展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外患”也会很快侵蚀到国内企业。 因此,要高度关注纺织服装业的投资过热、低质低价等“内忧”问题,政府采取相应的降温和引导措施,以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配额取消的有利时机,有序扩大生产规模,稳健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技术水平和品牌档次,深刻解决好“内患”问题,从而从容应对愈加激烈的“外患”环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