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俊初:拷问林毅夫 你为何不患不均而患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 09:31 红网 | |||||||||
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这天,最先闯入我眼里的“贫困潦倒”消息,是《华西都市报》这则:去年毕业于四川理工学院的何巍,因家庭贫穷一直拖欠学校5500多元学费未还,毕业证被扣导致找工作、报考研究生遇阻,而四川68所高校中与他同因同果者“在万人以上”。我之所以给贫困潦倒加引号,是因为这上万学生相当部分恐还不在贫困人口之列。
1992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国际消除贫困日这一特殊日子,旨在引起国际社会重视贫困问题、动员各国采取具体的扶贫行动。正是在此前后,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的卓越成就赢得了世界的刮目相看——据公开信息描述,主要分布于农村的贫困人口,1978年有2.5亿,1985年减至1.25亿,1993年再减至0.8亿,2000年还剩0.3亿,现有0.261亿。 这一“穷人经济学”的伟大实践,是“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之方向根本正确的有力证明,指示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体制更替开弓没有、也绝不能有回头箭。但在充分肯定宏观路径前提下,我更希望认真审视这一进程的微观细节,以更好方式将国民经济市场化进行到底——如上例,一个省的一个大学生群体就愈万为“钱”消得人憔悴,定存偏差。 忧心和期待,同根共源,来自社会财富的国民分享严重不均,就是奔赴共同富裕的公平之失。 今年5月,北京《财富》全球论坛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致辞中说:“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6494亿美元,年均增长9.4%”。这样的国家创富奇迹值得自豪,但同时因财富损益从平均主义极端急转至落差太大极端,成果的国民分享出现了愈演愈烈的分化走势,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固化基本未改,城乡、区域、行业、阶层间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制度漏洞致一夜暴富神话与公权巨额寻租屡见不鲜。 于是如今,我们看到,贫困人口尚存2610万是以人均年收入低于668元计,若以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水平1/3的882元计则有8517万,若按联合国人均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计则达1亿人(新华社10月9日电)……这样瞧至金字塔尖,2005胡润百富榜令人大吃一惊,仅400富豪就拥有等于全国去年GDP6%的6000亿元财富。对此,收入结构分析说,基尼系数已突破0.4(一说0.45)的高压线,这是它头也不掉地一路攀升而成。 如此背景,令站到前台说话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很容易就被常人逮住了回信口开河的毛病,他说:“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是贫富矛盾,这在逻辑上如何成立?财富存量分布、增量分配的双失衡现实,明示“不患寡而患不均”需审时度势再作考量、再行辨证了。计划化固然曾化入因“均”而“寡”的陷阱,但当市场化已化出高的吓人的基尼系数来,“不均”还一定能继续引至“不寡”吗? 我以为,拷问的实质,指向对统筹效率与公平的永恒难题之把握——效率优先,是否牺牲了兼顾公平?一部分人先富,是否遮蔽了共同富裕?财富蛋糕切分偏差,是否反制了做大动力?眼见财富存量分布、增量分配的双失衡,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大原则,深感从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优先已刻不容缓是现实发出的强烈信号。 总有人说,市场经济天然倾向于效率,这固然没错,但更应看到,其演进史早已扬弃了弱肉强食原生态,在政府宏观调控介入的现代运转形态下,不容其在人们的生存权、发展权的获得上表现出优胜劣汰的“原汁原味”,所谓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重公平不是彼此割裂而是相互统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绝非一成不变,当做大蛋糕困于切分太匀、碰上动力普遍丧失麻烦时该效率优先,当做大蛋糕困于切分失衡、碰上力量相互制肘麻烦时应公平优先。 喜见,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从完善分配制度角度提出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十一五规划建议目标更加强调社会发展成果普惠众生,看重积极调整就业、财税、社会保障等有关制度和政策。就此检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大原则理当相机调整,站在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立场上看,公平重于效率之变时下已势在必行。 今春,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去世时,怀念者大都回忆起他1990年就曾提出的社会和谐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虽是他看待文明冲突寄托的理想,但将之移植为化解社会财富的国民分享严重不均的理想,是我在国际消除贫困日的愿望。 (稿源:红网) (作者:祝俊初)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