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大学高入学率迷惑了双眼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 10:45 红网 | |||||||||
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2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19%。教育部长周济日前在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10月16日《北京晨报》)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亦即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与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比率,通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9%,
可是,任何高楼都不可能凭空而起,而必须是从地基开始一级又一级地平稳累积。资料表明,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不足10%。1999年开始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后,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年平均增长近两成,高等教育入学率在六年之内整整翻了一番。虽然没有对比资料,可是我想,这个增长速度在世界上至少应该是名列前茅的。 然而,在这六年之内,我们的大学增加了几所?教师增加了多少?资金投入增加了多少?很遗憾,这些方面的增长都是很可怜的,唯一与大幅攀升的入学率相匹配的,仅有大学学费的惊人暴涨——跟着翻了一番甚至几番。假使一直保持着这个“一致性”发展下去,我们在为40%的高入学率热情期待的同时,恐怕会更加为扶摇直上的大学学费而无奈担忧吧? 另一个问题是40%毛入学率的分配问题。入学率意味着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全国平均的入学率数据淹没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在机会拥有上的巨大差异。显然,目前19%的毛入学率在地区之间的分配并非完全公平。《人民日报》的数据,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位居全国首位;居第二位的是北京,为53%;而云南、贵州、内蒙等地都不过10%而已。如果40%的未来,在分配比例上依旧延续着19%之今日的趋势,无疑难以令人满意。 在我看来,简单意义上,让高等教育入学率“飞”起来也许并不难:无非是降低录取标准,多收些学生;学校装不下了,就多盖几座楼;财政投入跟不上了,就提高收费标准;老师不够用了,就一把茶壶配更多的茶杯——当然,各个茶杯分到的茶也跟着少了。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入学率“飞”起来,能否让高等教育水平也跟着“飞”起来?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采取的是“严进严出”制度,而不少欧美国家采取的是“宽进严出”制度。换言之,我们进去的时候多少人,按时毕业的就有多少人,培养成功率接近100%;而欧美国家在校生规模虽大,但学生按期毕业率并不高。据了解,美国即便是较好的高等学校,学习四年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一般约占20%到30%,学习六年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一般约占50%到60%。美国在校生规模比我们大很多,可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却和我们相当。 因此,如果我们的入学率高速腾飞,而按期毕业率依旧不变,那么,大学生教育质量的普遍下滑,或许就将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实。而这与我们发展高等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却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最该值得我们警惕。 (稿源:红网) (作者:舒圣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