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阿蒙:央企布阵房地产 房价软着陆已经成为定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 10:29 新浪财经

    10月8日至11日,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北京举行。

  几乎同一个期间,国资委发布第251号文,确认并公布了第三批34家中央企业的主业。据悉,连同前两批公布的总共96家企业主业中,国资委已经圈定了16家以建筑、房地产开发和经营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占已公布主业央企近17%。与已公布的前两批央企主业相比,有5家建筑企业的主业中加入了房地产开发内容,显示国有资本对房地产领域越来越倾注。

  为此,国资委在文件中解释,中央建筑施工企业经营

房地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将房地产列为建筑施工企业主业,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做强做大,有利于促进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国资委根据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经营业绩,选择房地产业主要经营指标处于中上水平的企业,将房地产列为主业。国资委在文件中还表示,建筑、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话虽这么说,但要认清央企布阵房地产既是战略、更是信号。

  近年,在遭遇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市场泡沫也好、畸形也好等等不健康、不健全依然我行我素。究其原由,一轮轮金融手段不是因利益集团抵制而夭折,就是因“双刃剑”顾虑而息鼓,房地产调控成了经济难题,

房价也成为社会乃至政治关注的焦点。实质上,房地产所存在问题,便是
中国经济
病症最突出表象,发展模式的弊端一览无遗。回首中国经济——一方面,1978年到2004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9.4%,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另一方面,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4%,消耗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12%,淡水占15%,氧化铝占25%,钢材占28%,水泥占50%。至此,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

  其实,中国早在“九五”(1996-2000年)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总体来看至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占世界85%的人口正陆续进入工业化阶段,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尖锐,中国面临更加严峻挑战。研究指出,中国若一直“粗放”下去,即使国际市场能够弥补中国资源之不足,中国也难以承受生态与环境代价。而“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和在广度和深度上将达到空前,因此选择怎样发展模式对中国及世界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

  正基于此,发展模式的战略意义更显突出。

  日前,刚刚结束的中共中央十六届五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尤其强调,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评论认为,“十一五”规划与以往五年计划相比具有转折意义,科学发展成为一个“硬道理”。

  顺应“硬道理”,《建议》提出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增长目标—— 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意味,在下一个五年平均每年的GDP增长率只要达到6%,目标就可以完成了,目的在于继续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十一五规划”前期正好是“十五”中期以来高产能释放期,如果任由“十一五”初期投资过快,未来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从“任由”的趋势看,就有可能出现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并存,最终可能使总供给持续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再次出现,影响经济目标的实现。

  在此,中国房地产发展现状,便是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矛盾的突出代表。说擒贼先擒王也好,说围魏救赵也罢,这次央企布阵房地产就是保障“十一五规划”经济目标实现、改变增长模式、降温房地产热所采取的一个战略;它所透露的信号,便是在央企的示范与调控下,房价将趋于稳定并走向合理区间,在企业之间的博弈中逐步消化遗留泡沫,最终实现房价的软着陆。

  之所以看重房价软着陆,是因为其意义重大。

  中国经济高增长由内需和外向两条腿拉动,内需增长主要仰仗固定资产投资,其中房地产占极大比例,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指出,房地产开发资金中使用银行贷款的比重在55%以上。因此,要想转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就必须从房地产入手。与其同时,房价是经济焦点,更有社会矛盾。既有“擒贼先擒王”一说,就有必要擒住那些殃民的“贼王”。于此,布阵房地产,央企也有希冀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之效果,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之目的。

  央企的目的,就是中央的目的;央企的期望,就是中央的期望。这也是笔者学习中央文件的一点心得和体会,说是祈望也可以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网声明:新浪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65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