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中国经济时报:农民的钱袋缘何鼓不起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 09:05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张娜

  “今年收入多少还不知道哩,手里钱紧巴巴的,地里的玉米、花生都被雨水淹了,没收着东西。”安徽临泉县韦寨镇吴营大队后小庄村民韦玉清在10月初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一脸的无奈。他说,今年种地是指望不上了,只能靠三轮车每天拉点生意,增加一些收入。

  韦玉清今年50多岁,一家7口人,有5亩地。一个儿子已成家,并且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除了老伴和上初中的小闺女,还有一个不满7岁的小孙子。种菜、种麦和拉三轮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韦玉清掐着手指将自家今年的收支情况向记者一一道来:从收入来看,一亩地的蔬菜塑料大蓬每年可收入3000到4000元。4亩小麦能收2000斤左右,按当地小麦平均6毛6一斤的价格算,如果全卖出去能挣到约1300多元,拉三轮车每月也可挣200-300元,再加上儿子媳妇每年打工挣的6000到7000元,这样汇总下来,全家估计今年有20000-21000多元的收入。

  从支出来看,今年仅在亲戚邻居朋友等的红白喜事上(农村人俗称“应门事”)已经花出6000到7000块,这是家里支出的大头;每年买化肥、买种子支出了近700块钱;一家人看病买药花掉了1000到2000块钱;孙子吃零食一个月100多块,加上小闺女的学杂费一年上千元,其他小零碎事再花去千把块,这一年算下来有13000多元的开销。收支相抵后,记者算了一下,韦玉清一家7口今年人均纯收入将有1000到1100元。

  像韦玉清这样的情况在记者的采访者中相当普遍。临泉县统计局张俊海在接受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2004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54元,比上年增加257元,增长18.4%,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农民实际纯收入同比增长16.6%。今年1-3季度,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301元,同比增长7.1%。按今年1-3季度的农民人均收入1301元的标准,韦玉清一家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左右,低于县人均收入标准300多元。

  天公不作美,增收打问号

  “玉米、花生都被淹了。连续100多天的阴雨天气再好的庄稼也经不住,夏收前小麦正扬花时还刮了两天的西北风。”临泉县邢塘镇代桥村村民代宗密边打大豆秆边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诉苦。提起今年的收成他直摇头,他家的2亩地,一亩玉米一亩大豆,玉米现在还在地水里泡着没结东西,大豆看样子也就能收不到30来斤。代宗密介绍说,去年的收成情况好一些,每亩地能打小麦500公斤左右,玉米一亩也能收几十袋子。

  今年由于雨水多,代桥村秋收不容乐观,特别在洼地的庄稼,全淹掉了,这些洼地占全村耕地的一半以上。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庄稼地里看到,成捆霉烂的芝麻杆放在那里,还没来得及收割的玉米秆上拳头大的玉米棒已经烂掉了。在地边的低洼处还有很多水。记者离开时,身后留下一个个很深的脚印,鞋上也沾满了泥土。一位正在地里刨花生的老人向记者说,看俺家这花生,都被“地狗子”(田地里的一种害虫)啃了。

  记者从临泉县政府网站上了解到,该县艾亭镇秋季农作物受灾严重。今年7至9月份,连续70多天的阴雨,使该镇7个处于行洪区的行政村1.5万亩秋季农作物全部绝收,非行洪区的22个行政村5.7万亩农作物严重减产。具体情况是:去年秋季玉米亩产超千斤,今年亩产650—700市斤,比去年减产20%-30%;芝麻今年亩产100市斤,比去年的亩产150市斤减产30%以上;棉花今年亩产70市斤,比去年亩产150市斤减产50%以上;红薯减产更为严重,到目前仍未见结薯块。

  临泉县统计局局长刘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雨水多是今年秋收减产的主要原因,再加上病虫害的影响,今年增收情况十分严峻。

  增收路上的三个拦路虎

  秋收减产明显,增收也打了问号。难道都是雨水惹的祸?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走访该县许多乡镇时发现,当地农民人多地少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在红白喜事方面的日常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增收渠道变窄是农民增收的三大拦路虎。

  第一大拦路虎:人口包袱重。临泉县于寨镇乌庄村村民于克龙在地里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乌庄村6个大队近千口村民,平均每人只有3到4分地。如果加上超生的“黑户”人均只划2到3分地,地少人多现象十分突出。以前没免农业税之前,一亩地的收成有一半要交公粮。人多粮少不够养家糊口怎么办?于是不得不花钱买粮吃,本来收入就不多,这就又多增加了一项开支。现在农业税免了,情况好一点。但今年又遇到3个多月的阴雨天气,于克龙一家6口人仅有的两亩地几近绝收。

  临泉县统计局资料显示,该县现有人口近2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1035人,而且每年以10‰左右的自增率增长。而本地的自然资源却十分匮乏,最主要的可利用资源是耕地,更显不足,目前,全县人均耕地仅有0.9亩。

  第二大拦路虎:“应门事”。在记者调查中,被访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在亲戚朋友等的红白喜事方面开支很大。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临泉人是穷大方。像“应门事”这样的面子问题,更是马虎不得,每次出手最低50元,最高200元,出100元的比较普遍。记者统计发现,仅此一项就花掉农民全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第三大拦路虎:增收渠道窄。临泉县统计局张俊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各种经济主体进入市场,乡镇企业原有的体制灵活的优势逐步弱化,而且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诸多弱点,部分已经从单纯农业转入乡镇企业的劳动力出现逆向流动。同时,受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城市下岗职工增多,农民在城市择业范围缩小,农民外出打工收入也将不容乐观,增收渠道越来越窄。“养牲畜卖不着钱,做生意又怕赔钱,只能趁农闲时到镇上或县上看谁家盖房子给掂掂泥巴,”于克龙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是他增收的惟一途径。

  农民增收路在何方

  “俺老俩口是一身的病,除了种地没有任何收入办法,今年庄稼淹了,看政府能不能给点补贴。”代宗密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样说。他希望记者能向上面反映反映情况。记者调查中发现,农民因没有其他技能,主要是靠劳力挣钱,增收愿望迫切却没有好的增收点子。

  临泉县统计局资料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仅外出劳务收入一项就接近于整个纯收入的40%。因为近年全国经济增长形势不错,加上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县劳务输出遇到了大好时机,平均每年外业务工人数超过50万人,这部分人员为当地带回大量的劳务收入,按全县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年平均劳务收入可超过700元。

  “现在只靠种地是不行了,外出打工还可以挣点钱。儿子、媳妇年轻可以出去打工,像我这样年龄大的出去没人要。”韦玉清说完推着三轮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张俊海说,针对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县里应该对农村发展战略进行适时调整,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一要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努力实施

农业产业化经营。二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乡镇企业再次腾飞。三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四要抓住中西部开发机遇,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五要在实现农民增收过程中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7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