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从计划到规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 00:22 中国经济周刊 | |||||||||
10月11日,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引人注意的是,过去的十个五年发展目标设计都是以“计划”的名义制定的,而此次改为了“规划”。这意味着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
众所周知,“五年计划”最初是模仿前苏联的模式沿袭下来的。1953年—1957年的“一五计划”从制定甚至到实施都有苏联直接参与。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事实证明,“五年计划”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的导向作用,其历史贡献功不可没。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过去比较强调具体微观的数据发展目标的“计划”开始显得滞后,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现阶段发展的需要。 1992年我国明确提出建立市场体制,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在此背景下,体现计划经济特色的“五年计划”到了淡出之时。 与此同时,统计显示,目前,中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超过99%。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在内的市场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市场。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委托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达到73.8%,早已超过市场经济临界水平(60%),毫无疑问属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实际上,过去的“计划委员会”(即计委)更名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即发改委)已经昭示了发展市场经济、弱化计划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发展思路。由过去的指令性计划,转向战略性、政策性、指导性规划;由过去注重产业发展、指标分配,转向强化公共资源、公共产品、服务配置和空间定位;由过去完全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社会、企业全方位合作的开放型规划。 这种改变同时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更大空间。当政府回归到“规划”的本位,其应有作为而无所作为的可能性才会大大减少 ,不再单纯受制于具体“计划”的束缚而导致“缺位”或者“越位”,从而使政府不再凌驾于市场之上,而是引导、监督和管理市场,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 因此,由“计划”向“规划”转变,是我国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变政府主导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进一步转变,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从而更加明确了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众多市场经济国家一员的改革与发展导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