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关乎民族命运 后发优势只存于发展初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6日 11:38 《财经时报》 | |||||||||
发展经济学充分论证了所谓“后发优势”。它是说,发达国家耗时耗资所研发的技术,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合资或购买直接获取,从而在短期内,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增长。 但是,多年来的中国实践证明,在“市场换技术”的思路下引进的外资,尽管也获得了不少我们未知的技术,但这些技术大都是二流的,而真正的一流技术,中国市场无论怎样放开,都无法获得。更重要的是,引进的技术存在着严重的不可持续性。
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的两位学者——李杨和王国刚,对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后发优势”只存在于发展初期的短暂瞬间,而后则全无优势可言,是长期的“后发劣势”。 原因在于,后发国家几乎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一味靠引进技术发展经济,结果不仅仅是技术上受制于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只能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大量地消耗资源、承受巨大的环境污染,来从事国际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大路货”的工业品制造。最终沦为发达国家“幸福”生活的提供者。 相反,发达国家由于拥有众多前沿技术储备,仅靠不断地收取专利费就能获得巨额收益。想想微软的操作系统、英特尔芯片独霸全球市场,想想中国DVD、手机生产厂家给国外公司支付的巨额专利费,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强大,一定要在产业链的高端占据一席之地,要有获得垄断利润的能力。如中国这样的大国,单纯依靠引进技术度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势必永远落于被动局面。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主权不就受到过来自苏联的技术威胁吗?“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中国的问题都解决了。”毛泽东为摆脱封锁,所用、也是不得不用的招数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事实也证明,没有当年自力更生的两弹一星,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 所以,我们必须着力于自主创新。 但自主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不仅是钱的问题,而更是一个制度问题。历史已经多次证明,没有一个先进的制度安排,技术的自主创新将成为空谈。 但我们必须看到,一谈到制度安排,在中国就会进展得特别缓慢。比如创业板市场,它仅仅是完整的创业体系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但它的建立,在中国竟用去了四五年的时间。 虽然自主创新是关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情,但从规律上看,一味强调政府的作用,把“自主创新”视为政府工程,而非政府、民间等各方经济主体的自觉经济行为,那结果往往是失败。 改革开放20多年过去,中国经济赖以增长的主要动力依然是传统制造业,这是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它已经构成了中国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积重难返的发展模式;它带来了中国的能源紧张、环境破坏、劳动力工资停滞不前,以及越发频繁的贸易争端。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