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扔垃圾还是放弃管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 18:07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 过去二十多年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卸掉包袱的过程,也可以称之为扔垃圾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卸掉了农村大锅饭的包袱,联产承包制消除了政府对农业的管制,农村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农村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在取消对农村非农经营管制后完成的。同样于80年代开始的物价改革也是在逐步放开了物价管制后,价值规律才充分发挥作
改革初期的这种积极的扔垃圾行为在有关人员身上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改革就是单纯的扔垃圾行为,凡是阻碍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都是垃圾,都应被扔掉,于是各部门改革就是以扔垃圾为己任。整体国企改革以抓大放小为特征,实际上是将劣质企业释放到市场上,任其淘汰。单个国企改革通常以一块优质资产作为股份公司上市,上市后将圈到的资金通过种种关联交易与母公司的垃圾进行资产置换,从而将垃圾扔到了证券市场。所谓银行改革,几乎就是一个不断剥离坏账的过程,通过剥离坏账,坏账再增加,再剥离,最终求得银行财务报表的暂时业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陈代谢加速,整体经济产生越来越多的垃圾,而各部门改革都力求扔掉垃圾,于是经济中奇异的垃圾处理现象就出现了。个别部门将垃圾扔到经济系统中,经济系统还有净化功能。而各部门都在扔垃圾时,部门之间就打起来了。这就难怪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部委之间争吵很频繁——商务部和财政部,环保局与地方政府,建设部与央行组成了一对对的冤家。随着改革的推进,经济系统也产生了一些专门的垃圾回收站,股市是国企改革的垃圾回收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商业银行的垃圾回收站。 当国内的经济系统无法净化太多的垃圾,迫使垃圾另寻出路,随着大进大出的外贸形势,国内垃圾逐渐走出国门。国内商业银行或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或直接赴海外上市,从一个方面看这种动作是被外资抄底,但是换个角度看,也是向国外扔垃圾的过程,具体如向外资拍卖不良资产、引入QFII等。 在改革过程中,垃圾越改革越多,那么可以证明某项改革是失败的。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不但没有化解原有问题,反而多出了许多新问题。显然这是一种线性思维,见招拆招,哪儿有漏洞堵哪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自己窒息了自己的出路。 所以,被动地扔垃圾不如放弃管制,为垃圾而打战不如互相协调,变废为宝。 因此,要将垃圾分类分装,以便回收利用。第一类垃圾产生于管制,放弃管制垃圾就自动降解。这类垃圾在转型国家大量存在,今天我国过多的管制仍然带来了此类垃圾,如垄断、行业监管、部门之间设租、区域之间设关卡等。放弃管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类垃圾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属于循环经济范畴。由于经济周期等原因产生大量的暂时性的呆滞资产,如大量烂尾楼、半拉子工程、企业之间的三角债。这类垃圾大多由资金链断裂造成,一旦时机成熟完全可以咸鱼翻身,处理时考验的是投机智慧。同时,垃圾再循环的周期一般较长,在我国还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作保障。眼下本轮经济周期开始回调,这种垃圾会明显增加。第三类垃圾是被历史淘汰的经济残渣,是真正的垃圾。因而也只能像核废料一样被深埋地下,通过做大增量,逐步减小这类垃圾的危害。好在第三类垃圾不多,经济体中的大量垃圾可以通过放弃管制和循环利用消除。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