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阿蒙:李荣融迷糊了头脑 南桔北枳贻笑大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 11:46 新浪财经

  说起来真好玩。也只有大半年工夫,淡马锡——这个原先听起来既陌生又奇怪的名字,现在却成了中国金融界热眼话题的关键词。

  一年来,淡马锡先后入股民生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并企图染指中国某保险公司。据悉,这些交易使淡马锡控股在中国银行业投资额超过其在过去两年在中国之外35个国家的收购支出。之所以如此,如淡马锡执行官何晶所言——投资中国的银行业似乎有些冒险
,但只有高风险才能带来高回报。天下嚷嚷皆为利来。虽说不能免俗,但问题是淡马锡为何能后来者居上呢?在此,背景固然重要,可淡马锡也贻误了许多时机,或者在去年就早该为大家熟知了。

  去年七月,周小川因故取消了访问新加坡计划,此举不能说不对淡马锡中国业务有所影响。事隔一年。今年七月,黄菊副总理会见淡马锡总裁何晶时表示,正在改革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希望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增加资本金来源的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经验和专门知识,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欢迎包括淡马锡在内的金融公司与中方合作,参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报载,不久前,周小川曾对某媒体表示“比起淡马锡来,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经验更值得中国借鉴”。说归说做归做,淡马锡目前已硕果累累。

  之所以如此,更在于有一段因缘。

  据悉,1999年朱熔基总理访问新加坡听了淡马锡控股介绍后,就表示“很感兴趣”,而当时陪同访问的现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站在身边。国资委的前身叫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于1988年,日常工作为清产核资、研究国资管理政策、探讨国资改革的思路和方案等。1998年机构改革后,国有资产管理局归并

财政部。2003年4月6日,即朱熔基卸任仅一个月后,国资委作为国务院特设机构挂牌成立。国资委能够挂牌,是否是受淡马锡启示,不得而知,也不是我们非要探究的。话说,李荣融去年六月在新加坡时表示,访问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国有资产的管理经验。“我们这次是带着国有全资企业该怎么建立好董事会这个问题来的。通过考察学习,我们得到了圆满的答案”。

  众所周知,中国国资委手下监管近两百家大型央企。用李荣融的话说,从国资委诞生那天起,有关国有资产的责任问题,可以说在国家这个层面上已经解决了,但具体到每个企业,这个问题还没有落实。大部分企业还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即经营管理层制度,他们对国有资产负不了责任。所以必须寻找一个新的途径,为国有资产的责任“找到一个载体”。“找来找去,我们现在发现,把这样一个载体放在董事会比较合适。即在企业这个层面上,也要实现经营者和所有者分离。只有这样,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才有保障,才能建立一个既合作、又监管的相互制约关系,更有效地把国有资产运作好。新加坡在这方面就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尤其是,“据我们了解,新加坡在这方面还没有出现过重大失误。”在评价新加坡中资企业时,李荣融得出如下启示——“这些公司在新加坡这块市场上进步很快,主要原因是这里的法制和法规比较健全,监管也比较严格。它们有一个好的董事会,同时,董事会也选择了一个好的经营者。所以它们的运作是规范的、透明的。” 令人唏嘘的是,李荣融话音刚落不多久,中国航油就因违规折翅了。

  可见,董事会也好,淡马锡也罢,并不全是万能的。其实,淡马锡日子近年来并不太好过!

  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去年,淡马锡破天荒发表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在过去的30年里,淡马锡平均每年为股东提供了超过16%的总投资回报率,若以投资的市场价值计算,过去的30年里,淡马锡每年回报的本利总和将超过18%。然而,在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间,淡马锡的股东平均投资回报率只有3%,而同期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达到13%。可见,淡马锡在系统内已存在着严重的危机。

  就在这危机当口,何晶走马上任了。

  由此,淡马锡呈现出两大特色:其一是,高声调、高姿态;其二是,全力拓展海外市场。此前两年,淡马锡在中国之外共参股35家企业,其中包括收购印尼金融银行53%的股份和印尼国际银行28%的股份等。据悉,按何晶设想,在新加坡和日本之外的占世界人口45%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未来将拥有淡马锡三分之一的海外投资。《新闻周刊》评论说,“新加坡把整个国家当成亚太地区的‘对冲基金’,越来越把自身命运与亚洲其他地区相结合”。在此,新加坡更晓得投资亚洲便是投资未来,如李显龙所说“淡马锡投资中国企业是为了分享

中国经济的增长。”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分享“大餐”光有资金并不行,因为中国钱袋子里并不缺钱,中国现在需要的是技术、管理、理念或模式等等非钱的“元素”。中国人的心理,淡马锡当然比洋人更能吃得透。

  在此情况下,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派上了用场。

  据说,淡马锡成立之初,新加坡选派政府官员参与运作,体现的是政府参与和控制。而在国营垄断机构崛起后,政府即让其“独立运作,摆脱部门控制,像公司一样以讲求效率、盈利和

竞争力的方式经营”。在公司治理上,董事会被委托全权处理淡马锡所有业务与事项,董事会由10名董事组成,4名为政府官员,另外6名为民营企业界人士。淡马锡旗下共有22家公司,三分之一是上市公司,三分之二是其全资公司。提到淡马锡,李荣融评价说——这样看来,把所有者和经营者从国有全资企业中分离开来是可以实现的,这在新加坡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可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太大了,淡马锡和中国国资委本不是一个量级的,中国国资会有自己的规范。”

  话虽这么说,淡马锡在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近期在金融市场的表现叫人侧目,仿效或借鉴淡马锡也成了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日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考察两家煤炭企业时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搞好搞坏,跟所有制没有直接关系,不同的所有制里都有好的企业,也都有差的企业,关键看是否按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办事。在此,暂且不议李荣融“所有制”说的对与错,但其“没有直接关系”之说,恐怕就源自“淡马锡”吧?

  事实上,淡马锡只是一个招牌,但愿企业界尤其是金融界的“李荣融”们,千万不要让所谓的模式迷糊了头脑。淡马锡需要“水土”,也会水土不服,而其脱胎的特殊政治、经济、地理等环境更需要我们去作理性分析和判断。如果南桔北栀,届时岂不贻笑大方吗?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网声明:新浪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3,5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