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汪恭彬:中国海外并购是时候吗 会走得更远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 15:0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汪恭彬 上海报道

  是时候反思中国海外并购了。

  以18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功败垂成的傅成玉一脸遗憾。

  “中海油在市场上的每一步操作都被华尔街充分认可,可惜受到美国政治的影响,最终功亏一篑。”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满腹委屈。

  傅成玉是在9月29日沪港青年经济发展论坛上说这番话的。

  “走出去已经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在走出去过程中有很多障碍和困难,因而也是个沉重的话题。”傅成玉说,“真正的走出去近几年才开始,也是一个目前说不清的话题。”

  史美伦——这位中国证监会的前任副主席,则对海外并购“大泼冷水”。

  在列举多项案例之后,她认为海外收购并非一帆风顺,比如“TCL收购汤姆逊在18个月后还未实现盈利,TCL和

阿尔卡特与盈利还有距离”。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片繁忙之中,还存在许多障碍需要消除。在考虑海外收购的过程中,国企更多的需要关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问题,以准备收购成功后的际遇,包括经济、法律和政治上的挑战。”

  根据摩根大通近日完成的全球产业并购报告,2005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总额是62亿美元,这个数字在2004年是近48亿美元,而2000年则只有18亿美元。

  在中国五矿、海尔、中海油海外并购相继铩羽而归之时,后来者前赴后继。2005年8月,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宣布接受中石油41.8亿美元的报价,成功在即。

  “但请问各位,中国有几家企业有真正的海外战略?”郎咸平发问。台下哄堂大笑。

  海外并购是与非

  失利之后的傅成玉在回想那段往事时仍感触颇深。

  “我们加入WTO之前,国内一片呼喊狼来了。现在世界突然发现中国人来了。为什么我们能走到今天?收购优尼科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更是一个国家的成长。”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企业开始成为国际市场一系列重大并购的买家,引得外界一片震惊。包括TCL、上汽集团、联想、海尔等一大批名企成为此中主角,其中报价超过10亿美元的有8起之多。

  “西方还没有做好准备,还把我们当成是东亚病夫。”傅成玉说。

  对于像TCL、联想等立志成为国际一流的企业来说,史美伦认为海外并购将是其发展中的必经过程。走出去不单是企业单个行为,更多的是对

中国经济发展有深远意义,尤其在中国企业屡屡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情况下,对出口、配置资源等皆有正面作用。

  “5年前,中国企业收购海外顶尖企业是不可能之事,现在则是可行之道。”史美伦说。

  尽管如此,史美伦却宁愿建议中国企业先消除海外收购的障碍,而并非盲目推进。

  她说,企业本身是否有良好的公司治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企业能否跨过海外收购的门槛。以美国为例,有联邦的法律、自治州的法律、交易所、律师行业的自律规则,构成了全面有效的并购监管模式。美国证监会则主要根据1934年的监管法,对并购进行强而有力的实质性监管。

  而境外企业对美国公司的要约收购,最终必须经过美国财政部旗下的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以及美国证监会的审查才能通过。

  6月28日,中海油代表团赴美与优尼科展开新的谈判时,一到美国,就首先参加了财政部为此次收购案举行的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会议。

  “提前听取外国投资者的汇报,这在美国是史无前例的。”傅成玉说。

  外国投资委员会也被赋予了政治的职能。收购美国公司时,常常受到商业之外因素的影响。而中海油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47%股份由未上市的母公司所有,母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关系,成为外界最关注的问题。

  上海汇丰银行企业投资银行及科技业务环球主管艾国诚先生认为,在所有国家的并购案例中,跨国并购都只占很小一部分。跨国并购受到公司、国家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

  “2004年,中国国内54亿美元资产被海外并购,但中国并购海外的只有16亿美元,两者比例是3比1;但到了2005年,比例大概是10比1,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艾国诚说。

  现在是好的收购时机吗?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郎咸平说。

  郎自称在8月之前早就做此预测。他给出的依据是,在美国,对于石油、零售等行业,都因涉及国家安全,是不会获得政治许可而被出售的。

  “连美国政治规则都没有搞懂,何来成功?”除了中海油,海尔收购的美国美泰公司,则属于零售业范畴。

  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在总结教训之时也坦承,如果在收购之前,能够与美国议会沟通,让双方多一些了解,或许胜算更大。

  艾国诚认为,中海油收购的时机并不成熟。

  “海外市场的扩张是需要水到渠成的。”郎咸平说。

  但这只是政治因素。影响到海外收购的因素远不止这些。价格自不必多谈,而兼并后的整合也是大家更为关心的。

  对于傅成玉来说,尽管有这些担心,但石油行业因为产品、销售、市场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而此种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其他行业则难以估计,比如TCL、联想,在收购之后都将面临整合难题。

  什么才是有效的整合?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但何时才是正确的收购时机,换而言之,现在是好的收购时机吗?这是我们更为关心的问题。

  一个有趣的话题是,在能源价格大举上涨的时候,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能源类企业的案例开始大为增加。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中国五矿收购加拿大诺兰达矿业公司等等,都概莫能外。

  麦肯锡大中华区董事长欧高敦先生给出的建议是,并购只是一个选择而已,必须精心准备,而不是发生后再说。他认为能源类企业的海外收购不能操之过急。

  “分析资产价值的时候,必须看未来10年的情况,尤其是现金购买,必须对价格走势有所预测,石油、矿石的价格现在都很高,有一些金融分析师预测说要下跌,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的。但最终的决策需要由公司取舍。”欧高敦说。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屠启宇先生则表示,目前在海外收购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中国溢价。“不仅是资源行业,跟中国收购有关的公司都明显出现价格虚高的情况,最近国际上几大拍卖行拍卖翡翠玉价格大涨,与中国购买有很大关系。”

  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时机,屠启宇表示,要取决于本身,对于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的判断。“我认为现在中国企业除了成本方面有竞争优势,我不主张现在中国企业开展大举的海外收购。”屠说。

  如何收购?

  关注海外并购时,中国一些小的企业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了。

  实际上,这些企业,比如纺织业,在德国、英国、柬埔寨等地,收购完当地企业之后,都发展得很好。

  欧高敦认为,中国企业的小宗收购在目前看来相当成功。屠启宇也表示,在国际上真正感受走出去的应该是那些小企业,比如温州企业。

  相比小企业来说,中国企业的海外大宗收购却难以开展。

  欧高敦据此提出了几点经验,分别是:

  1)不能操之过急,全世界都有公司希望卖给中国企业,很多人都想借机甩包袱;

  2)必须要有充分理由来支持这项收购,仅在协议需要考虑外,技术、原材料等要素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3)必须依靠合适的人才,联想成功收购IBM与其聘请的谈判官有莫大的关系;

  4)需要一个合作伙伴一起购买还是单打独斗?需要一个本土的还是海外的收购伙伴呢?——联想收购IBM起初就选择了伙伴公司。

  之后的问题便是如何运营、如何管理,了解管理层的能力,如何取舍管理层。

  对于海外收购战略,大企业不能好大喜功,而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他赞同史美伦所说,国内并购做好了,才能更好地考虑跨国并购的观点。

  “我感觉在走出去之前,中国企业应该改善自身公司治理结构,保持独立性,与大股东实现财务、人员和经营的完全独立,完全信息的披露,完善决策程序,确保独立董事和股东的意志有充分的表达。”史美伦说。

  “我个人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中国企业顺利走出去的必备条件。而在内地市场上建立更多的并购活动,会使海外成功收购的例子越来越多。”

  通过20年发展已成为中国通信制造业最大上市公司和中国本土最大的无线设备供应商的

中兴通讯,目前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其董事长侯为贵却说对海外并购不敢轻易尝试。

  “海外收购可遇不可求。”侯为贵说。

  侯为贵认为,中兴通讯在100多个国家设立办事处,虽然走出去,但只是贸易和融资战略,极少在海外直接投资或收购。说到个中原因,他认为与中兴通讯作为高科技企业,人力成本高企等因素有关。

  “极少地方有直接投资,那是因为当地政府有解决就业的压力。”侯为贵说,“尽管我们在欧洲和美国都设立了研究所,但直接投资还是不敢轻易尝试。”

  一直秉承“收购之后是否赚钱”是硬道理的侯为贵,在谈到今后对海外并购的看法时说,“将以谨慎的积极态度对待。”

  而傅成玉则表示,今后将继续收购。并称,在建立海外收购战略时,企业必须要坚持市场化战略取向,坚持走出去;以非市场化作为补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双赢,发挥中国企业的整体优势。

  跌跌撞撞走过来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会走得更远吗?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