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监督公车的根本是监督公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 13:47 中国青年报

  巴山牛

  《成都商报》10月9日消息,该报记者于国庆长假结束前夕在成雅高速公路路口调查清点,一个小时的统计时段内,共有35辆挂川O牌照的小车经返回成都。隐去倒数第二个数字后,相关车牌号在报纸上曝光,报社欢迎有关单位或人士电话联系并说明情况。一位自称某水电站工程负责人的人士打进电话,声称其中一辆车是他去成都汇报工作所用,顺便带孩
子到成都上学;而此前记者的调查中,孩子的说法却是“去海螺沟玩”。

  据知情人士介绍,挂川O牌照的车可能属于机关,也可能属于企事业单位,但应该都属公车无疑。因此,记者这次对川O牌照小车的清点,可以看作是对节假日期间公车使用情况的抽样调查。成雅

高速公路仅仅是成都众多出入口之一,短短一小时内返程公车就达35辆,从这个角度看,公车私用的情况是严重的。具体到每一辆车,仅仅根据记者在路口的清点,显然不足以成为违规使用公车的证据。或许正因为此,报纸才要求相关单位和人士打电话说明情况;也正因为此,报纸在公布车牌号时,不得不将其中一个数字隐去。报社这种做法固然出于稳妥起见,但是见证了对公车使用进行舆论监督的困难、繁琐甚至无奈。

  媒体对车辆使用情况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车主随便编一个理由,记者无从考证。媒体监督的实质是公众监督,记者暗访的情况被公车使用者单方面的“解释”所抵消,揭示了公众监督的困境。近年来,为了动员公众监督公车使用,各地使出了不同的招数:有设立举报电话的,有扛着摄像机到酒店门口拍摄的,有将公车喷上“公车”标志的。但显然,这些做法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酒店门口的公车被遮上布罩之后,拍摄者就无计可施了;尽管被喷上“公车”标志,但对不断移动的公车而言,公众很难实施监督。

  公众或媒体对公车使用的监督之难,关键在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造成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又在于权力运行的霸道和封闭性。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如果领导干部想做什么、做了什么,都只有本人或者身边工作人员知情,那么,公车私用就会成为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试想,在公共权力未得到有效约束的情况下,在掌权者看来,借公车去去酒店、送送孩子、旅游观光,能有什么大不了的?

  公车使用只是权力运行的一个细节,但这个细节无比真实地揭示出了公众对规范公权运行的期盼。要监督公车使用,绝不能就事论事,仅仅拿车子做文章。公车不姓公,在于权力不姓公。监督公车的根本,在于监督公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