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世袭贫穷导致饥饿无意识 真是令人痛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 09:45 红网

  世界上有一种问题荒谬绝伦,却让你必须无比庄重的面对;有一种问题没有答案,却比任何有意义的问题都动人心魄、心如刀绞。被广州一家庭邀请到家里做客的贫困小学生丁肖霞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住在高咏思家的丁肖霞晚上不愿意吃饭,她告诉高咏思:“今天我已经吃了两次饭了,怎么还要吃啊?”原来,她在家乡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而且她对这家的家长准备的鱼虾蟹美味毫无食欲,每天最想吃的还是面条、白馒头和野菜。(《信息时报》10月10日报道)

  “今天我已经吃了两次饭了,怎么还要吃啊?”——贫困小学生丁肖霞说得那样平静、那样坦然、那样理所应当,就好像多吃一顿饭就是多么奢侈、多么浪费的事情——孩子的话让我再也无法自持……,我彷佛看到了孩子纯净、幽怨的眼神在望着我,挥之不去。

  这是怎样的问题?这是怎样的孩子?又是什么使得孩子产生了一天一餐的刻板印象?显然,是黑云压城般的无穷无尽的贫穷!长期的、世袭的贫穷使得孩子从小时候起就一天一餐或者更少,以至于长到这么大渐渐地就养成了一天只能吃一餐的固定思维,不能再多了,再多就寅吃卯粮了。不能不说,这是贫穷阴霾笼罩下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自小养成的“饥饿无意识”——正是贫穷颠覆了一日三餐的人类饮食习惯,放逐了生理上的本能需要,当饥饿成为一种习惯,甚至当饥饿异化成一种需要,饥饿也就不再是饥饿了,而成为一种生存法则。

  说到“饥饿无意识”,我忽然想到了马克·吐温的小说《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当“我”在忍受了长期的饥饿折磨之后,面对一桌子的

美食珍馐,却突然丧失了吃饭的能力,怀念起那些靠野草树皮为生的日子,觉得那是人世间最好的美味。刚读了这篇小说之后,觉得匪夷所思,贫困小学生丁肖霞的故事却让我不得不信以为真。按照马克·吐温的解释,小说中的“我”和现实中的丁肖霞一样,都患了“饥饿无意识”的病症——长期的饥饿改变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结构,身体已经培养了一套专属于饥饿状态下的运行规则,当你要试图改变这种结构和法则的时候,身体出现了出于本能的反抗和抵制。

  马克·吐温所描写的的饥饿属于18世纪的黑暗,丁肖霞让人动容“问题”则凸显了“21世纪目睹之怪现状”。在富人们一掷千金、灯红酒绿的生活后面,在普通人一日三餐不愁,忙着奔小康的时候,请记住,在我们的国家,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很多人只能一天一餐,甚至为了生存下去,渐渐地培养了一套一日一餐的习惯,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思维意识。也请记住贫困小学生丁肖霞的问题:今天我已经吃了两次饭了,怎么还要吃啊?——这是2005年最“感动中国”的天问!我们需要铭记人间一切哀伤并试着为他们做点什么。

  (稿源:红网)

  (作者:张若渔)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9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